《献给2020》:用音乐为2020年留下一座纪念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 时间:2020-10-12 【字体:

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京鄂两地音乐家联袂呈现——

《献给2020》:用音乐为2020年留下一座纪念碑

“2020年是改变所有人生活的一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委约新作品的方式,用音乐为2020年留下一座纪念碑。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指挥家余隆说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深刻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更对古典音乐演出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面对新挑战,北京国际音乐节大胆突破以往线下演出为主的传统模式,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结合, 11天超过240小时不间断的线上节目与20场线下演出并行的新模式。把困难化作机遇,再一次迈出了具有引领作用的一大步。

10月10日晚,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各界的企盼之下迎来了开幕演出。武汉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北京音协合唱团与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合唱团在武汉籍作曲家邹野的执棒下,携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与男中音歌唱家贺磊明这两位武汉籍歌唱家,共同呈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共同委约的新作《献给2020 》 。这也是这部女高音、男中音与合唱交响曲的世界首演。

从今年2月起就跟余隆谈起作品创意,直到9月28日最后一个音符写完,几乎用时7个月的这部交响合唱确实是个大部头作品。期间,两位武汉籍作曲家邹野、方石和武汉籍词作家唐跃生,一位在北京,一位在武汉,一位在深圳,三人采取隔空创作的方式,通过传谱传小样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作品,三人直到在北京正式排练的不久前,才正式见到面,也是一次十分传奇的合作经历。创作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邹野坦陈,从一开始不知道该写什么,从武汉的一个“点”到世界这个“面” ,最后关注到人类本身。“时代需要被记忆,灾难需要被反思,生命需要被尊重,文明需要被致敬。 ”这是邹野创作这部作品的思想原点,由此延伸,作曲家的乐思蔓延出“2020庚子醒”“瞬息”“寒夜的烛光”“蝴蝶飞翔”“最后的幸福”“樱花落”“看夕阳”“重生” 8个乐章。

创作者从追思逝者、反思生者、明悟自我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更对伟大的逆行者,武大校园茂盛的樱花、看夕阳的动人合影等抗疫过程中感人之处展开音乐语言的描绘。正如词作家唐跃生所说,“中华文明历经苦难,从未中断。被苦难洗刷过后的地方,也必将催生新的文明。穿过苦难,让爱重生,重生必有爱,爱必铸文明。 ”致敬、反思、憧憬等复杂情绪在《献给2020》中均有立体呈现。唐跃生认为一部好作品要有4个层次,首先要有气势,其次要有性格,第三要有生命感,最高一个级别是要有命运感。为了写这个作品,他一度压力很大,同时又充满了兴奋,作品写了5天,写完之后倒头睡了整整3天,唐跃生认为自己靠的不是知识和经验在写作,而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对艺术对象的一种直觉。

为高质量呈现这部作品,武汉爱乐乐团10月5日就在北京与北京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共同排练。武汉爱乐乐团团长张守忠介绍道,“在疫情暴发期间,武汉受到了来自全国人民的关注与关怀,这一次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携手武汉爱乐乐团会用最好的状态回报关心武汉的每一位观众。 ”为完成《献给2020》的世界首演,北京国际音乐节特别邀请到世界级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和男中音歌唱家贺磊明,这两位歌唱家都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于家乡拥有的特殊感情,此番都汇集在这部深情的作品之中。

委约创作《献给2020》,再一次凸显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紧扣时代主题的敏锐主题。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办填补了国内没有专业古典音乐节的空白,为古典音乐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土壤。与音乐节共同到来的,不仅是高水平的古典音乐演出,更有与世界同步的艺术管理模式,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国内首个以“委约模式”与作曲家合作的艺术机构。2002年,当古典音乐文化在中国找到生存空间时,北京国际音乐节大胆提出“中国概念” ,为中国音乐家提供平台,在世界级舞台得以发声。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每一步前进都着眼于中国古典音乐事业发展的需要,都紧贴着时代的脉搏。余隆认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此番推出这部新作不仅仅是为一个开幕式演出,现在的中国,剧场已可容纳75 %观众观看演出,人们逐渐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中,这部作品诞生在这个时刻,它显示了中国对于抗疫的自信。 ”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