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育应积极拥抱新媒体
专家研讨新传播媒介下的摄影教育,大家表示——摄影教育应积极拥抱新媒体
“当下,在新的传播媒介影响下,人们的交互方式变了,人人都是传播者,摄影教育应该拥抱新媒体,抓住‘人的提升’这一教育的核心不变,研究、适应新传播媒介,服务摄影教育” 。12月5日,在由中国摄协摄影教育委员会和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共同主办的2020年中国摄影教育论坛上,北京摄影函授学院院长、中国摄协摄影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张希红的一席话点出了本次论坛的主题—— “新传播媒介下的摄影教育” 。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从多种视角探讨了新传播媒介环境下如何做好摄影教育。
“全国有600多个摄影系,我们到底该教什么?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主任高初提出了摄影教育最基础的一个问题。他认为,摄影教育需要放在档案、研究、展览、出版的庞大链条中才是有效的,摄影系应该鼓励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避免教学大纲的死板。高初通过对我国摄影教育现状的分析,建议可以将摄影转变为高校教育中的通识课程。他还分享了当下部分美术馆长期荒置或者“带病”运行的状态,呼吁“摄影教育体系要培养会保存和修复摄影作品、会操作暗房的专业人才,真正达到学有所用,逐步形成良性的健康摄影教育体系。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任悦梳理了国内外摄影系建立的历史、摄影教育在中国院校的发展以及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等。她认为:“摄影教育不应以学生成为摄影师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专注于将他们塑造成受过教育的、在技术方面也见多识广的公民。学习摄影是为了了解社会,而不只是为了了解摄影。我们需要投入它,热爱它,需要意识到摄影媒介对于当代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中国摄协摄影教育委员会委员宋靖结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教育实践提出,摄影教育的教学应该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与思的关系、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摄影是实践的艺术,作为高校,应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引领学生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从人民中汲取灵感,与时代同频共振,站在时代的前沿,记录时代,为人民大众服务” 。
“摄影已不局限于一种学科门类,而是跨界维度、跨界视域下的艺术表现手段,摄影教育须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多学科跨界融合,并将科技和新媒体语言融入当下的教学中,这对高校摄影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上海美术学院摄影工作室主任、上海电影学院摄影系负责人敖国兴结合海派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介绍,将摄影教育与地域文化和地域资源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创个性化的高校摄影教育教学方式,也成为摄影教育的新型出口。
在青少年摄影教育方面,从事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工作20年的教育学博士兰海认为,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引起共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艺术离孩子们越来越近了。每个人都成为表达者,孩子也在通过包括摄影在内的表达过程中成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有效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关系理解、清晰沟通的能力。并注重让孩子有责任地表达,给青少年群体更多机会。 ”
结合当前摄影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机构发展情况,张希红提到社会教育分层和体系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她表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提升” ,“好的教育体系才是教育机构最好的IP,应该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教育理论、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配套教材、配套教具、师资人力、教学实践等,这些要素应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积极的效能。 ”
“时代飞速发展,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对摄影教育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适应新传播媒介发展,保持摄影教育的先进性、广泛性、多样性、有效性。 ”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表示,要合作才能共赢,汲取各方面教育办学好的理念、好的方法,不忘初心、牢记教育的使命,才能推动中国摄影教育走向更高水平。
当天下午,作为中国摄影教育论坛分论坛的高校摄影教育分论坛、社会(职业)摄影教育分论坛、青少年摄影教育分论坛同期举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