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山深处挖掘脱贫攻坚故事
十部作品汇成“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丛书”
感动瞬间
赶路、采访、写作,吃饭对他而言都是浪费时间……作家蒋巍和时间赛跑,用10个月时间完成《国家温度》。采访途中,一位扶贫干部送来一盆“碰碰香”,芳香扑鼻,一碰更香。蒋巍拎着“碰碰香”走遍全程,写累了就瞧瞧它碰碰它。“我夫人笑称它是我的二姑娘。”蒋巍说。
《国家温度》《耕梦索洛湾》《出泥淖记》《爱的礼物》《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春风已度玉门关》《太阳出来喜洋洋》………十部沉甸甸的报告文学作品近日汇成“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丛书”出版,成为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一份重要文学记录,具有独特价值。
从不同角度呈现脱贫攻坚
这套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中宣部确定的2020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十部作品从不同角度书写了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
其中,蒋巍的《国家温度》是一部多声部展现中国扶贫伟业的长篇报告文学,他先后到陕西榆林、新疆乌鲁木齐和和田、贵州铜仁、上海、黑龙江佳木斯和哈尔滨,采写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和扶贫攻坚带来的巨变。
任林举的《出泥淖记》以吉林省6个贫困县的乡镇以下干部、群众以及驻村工作队为书写对象,通过曲折复杂的扶贫故事,反映扶贫攻坚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的冲击和检验,呈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扶贫干部给农村工作带去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气象。
哲夫的《爱的礼物》着重呈现山西省岢岚县这个革命老区的历史沿革、水土风貌及脱贫战斗给这里带来的深刻变化。中国政府锐意脱贫攻坚,使占地球人口七分之一的大国走出贫穷,这不仅是送给中国贫困人口的“爱的礼物”,也是送给世界的“爱的礼物”。
觉罗康林的《春风已度玉门关》讲述了新疆尼勒克县因地制宜,建立长效“造血式”扶贫模式,使全县七千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的故事。浦子的《明月照深林》则以浙江省宁海县艺术家下乡故事作为范例,阐明了脱贫工作的指导思想。
偏远地区的路灯更温暖明亮
翻山越岭,到大山深处挖掘脱贫攻坚故事,作家们饱含万丈激情,如同作家蒋巍所言:“作家不要认为自家的台灯是最亮的,偏远地区的路灯更温暖、更明亮。”
“2019年9月,我从北京出发,走访陕西榆林五个县,之后到新疆乌鲁木齐和和田地区的几个县,然后到贵州铜仁,再到上海,最后去了黑龙江,绕全国一圈,到今年6月完成初稿。”《国家温度》作者蒋巍讲述自己下乡采访写作的历程时,自称是“不回家的男人”。
当别人把目光锁定于“大国”“大省”“大县”或“重器”“重镇”时,作家任林举作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他希望走到边远的乡下或山村,寻找、开掘自己的矿脉。他说,自己特意避开了“网红村”或“明星村”,选择采访那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村庄。平原的、山区的、旱作区的、稻作区的、干旱区的、雨水丰沛区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任林举几乎跑遍了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广大农村。
作家哲夫采访了30多位脱贫村民,岢岚县地广人稀,村民都住在山沟里,他一天只能采访两户人家,“我大多要到山上寻,沟里觅,因为他们不是在山上放羊,就是在沟坡上采沙棘,没有在家闲着的。”有一户他曾经去了两次,因为手机没信号,四处找不到,只好去到家里。哲夫记得,那天下着大雨,村民院里积满了水,人根本进不去,他们就在雨中隔空喊话,喊说了半天,弄明白了事情,但最终也没有见上面。
记录“焐热”山村的扶贫干部
“他们身上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从个性的角度说,都有着英雄主义情怀。”作家任林举所说的是作家们不断书写的扶贫干部。在他看来,扶贫干部不但有公心、公义,还有较强的能力和方法。
作家蒋巍谈起扶贫干部甚至会热泪盈眶。他亲眼看到扶贫干部为老人家剪脚趾甲,再端来温水给老人洗脚。扶贫干部萧静更是让人感动:贵州黔西县雨朵镇雨朵村80后青年沈江河,身患重病瘫痪,却用能动弹的一只手写诗、写散文。萧静读懂了他的心愿,回到城里动员社会力量,四处筹钱为他出版作品集。《一根手指的舞蹈》出版了,3年后,沈江河离开了人世。
“我们的扶贫干部如同群山,远远望去,似乎是一样的高低起伏,但走近细看,却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各有峰峦。”作家哲夫说,这些扶贫干部同样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蜕变。哲夫更难忘书中所写的仇海涛,她是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去岢岚当扶贫队长之前,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心能那么大,大得能装下990户、2416口人的安危冷暖。回太原之后,她才发现自己的心是如此小,无数个夜里辗转反侧,梦里还在阳坪乡。”在哲夫看来,一个个扶贫干部焐热了一个个村,焐热了一颗颗心,“这个与时俱进、抱团取暖、自我生长的社会现象不容忽视。”
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变
“这么一个史无前例的脱贫行动,具有史诗性,它将永久地改变一些人的命运和一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任林举认为,物质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心,是人的意识、观念和自觉行为。当人们身处困境或在挣脱困境的过程中,决定最后成败的,就是人性。
对于脱贫攻坚的写作和思考,锡伯族作家觉罗康林有扎实的实践作为支撑。3年前,觉罗康林在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自掏腰包几十万元盖起了作家屋,他将旅游带进小村落,帮助当地村民把哈萨克族刺绣和农产品销往外地,他想通过一己之力改变当地人的生活。此后他参与到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创作中,写下《春风已度玉门关》。
“脱贫攻坚是个伟大工程,但一开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还走了弯路。”觉罗康林说,在脱贫攻坚初期,扶贫干部会送牛羊马给贫困户,但人穷志短,因为长期贫穷,有的贫困牧民连养羊都不会,结果有的人把牲畜宰了吃了。逐渐地,扶贫干部意识到扶贫更要改变贫困人口的观念,于是下大功夫做思想工作,“比如让牧民定居下来,并养成种菜的习惯,要一点点讲,还要手把手教,不断告诉他们,血压高是因为吃菜少。”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往何处去?作家们也在不断思考。觉罗康林认为,现在到了村民唱主角的时候,只有村民自己主动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脱贫攻坚的成就才会持久,扶贫成果也才会代代相传。而在作家浦子看来,文化脱贫、思想脱贫、精神脱贫是一条必然之路,他用作品《明月照深林》给出了回答。宁海是全国百强县,但富起来的村民,提不起精气神来。以前,村里集体的事抢着做,后来就连修一个厕所也都是袖手旁观。在浦子看来,艺术家参与乡村振兴时,让村民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发现了改造世界的幸福感,“他们变得宽容、大度、积极、乐观,人的自尊回来了,奉献精神也回来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