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根和魂 传扬形与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孙海悦 尹琨 李婧璇 郝天韵 时间:2021-03-11 【字体:

“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我骄傲!”今年春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赢得观众喝彩。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代表委员们带来了各自的思考。

搭建传统与潮流对话的通路

以跨越时空的对话,结合环幕投屏,运用5G+AR技术,展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看来,《典籍里的中国》对于探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渠道无疑是有益尝试。“让今天的年轻人将优秀典籍中的优秀文化接过来、传下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陈红彦说,《典籍里的中国》热播之际,国家图书馆和阅文集团合作,将馆藏典籍中康熙、雍正、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手书“福”字,配以与当代技术结合的二次创作,结合年轻人喜欢的梗,制作福字故事手机壁纸,反响热烈:春节假期,微博平台阅读量1100万,话题量8306.8万,福字壁纸领取超过120万次。“这就提示我们,在数字时代,让优秀传统文化‘触手可及’,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如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导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统筹规划部主任吕逸涛表示,作为文化类节目的创作者,他希望寻求“严谨的普及”和“趣味的表达”之间的平衡点,探索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时代文化、潮流文化对话的通路。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这样感人的评论出自视频平台B站的年轻观众。吕逸涛表示,坚实的文化内核是根本,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始终是节目让他们感受到的滚烫的血脉传承。

同样“惊艳”亮相的还有2021年河南省春节联欢晚会《唐宫夜宴》、元宵节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河南省漯河市广播电视台播音员宁雅秋认为,创新载体、节目设置和表现手法,注重年轻化表达、网络化传播和多平台分发,能够实现传播覆盖最大化。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名句,成为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各国人民的情感纽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今年再次建议设立“中国诗词日”,呼吁更多国人加入中国诗词创造创新队伍,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其他诗词传播形式一起,共同汇成中国诗词传播、继承、创新的洪流。

文化在“双化两性”中展活力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不少代表委员在探索中有着自己的心得。

“博物馆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幸福之处也在于此。”让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累并快乐着”。他说,中国印刷博物馆预计今年11月举办的“家谱活字排印的历史与传承”专题展览,立足于在新时代弘扬优良家风,为促进党风、政风建设,而带动社会风气的清朗、优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作贡献。

在他看来,文化展览应突出“双化两性”理念,即“专业化+大众化、知识性+趣味性”,用沉浸式体验吸引观众,不断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克服填鸭式灌输,注重博物馆大众文化传播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结合,以达到吸引人和感动人的效果。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不少人休闲时的选择。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分享了博物馆展览吸引观众的“秘诀”。她谈道,首先在于展览主题的选择,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热点、彰显特色与价值,自然会受到关注。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展览氛围更加生动、逼真,增强互动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国家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内容丰富、知识性强,配合比较生动的展览形式,对观众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齐玫说,博物馆还可以举办有关的文化活动,通过不同主题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博物馆专家可以撰写有关历史方面的图书,以举办讲座、录制视频、线上授课等方式,帮助大众了解中华历史文化。

创新载体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脉,须通过转化融入达到守正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淑英同样认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不断创新和开发,“除了靠信念的坚守,更重要的在于观念的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何福胜带来了建立“中国古典知识库”的建议。他表示,我国现存20多万种中国古籍,古籍数字化的工作仍待继续加强和推进。“中国古典知识库”的建设不仅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推进,也关乎我国的信息安全和文化自信。

陈红彦建议,向大众提供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产品,如国家图书馆联手蜻蜓FM制作的《故人·故纸》讲述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故事,点击量近百万;亲子互动音频节目《伴随一生的古诗词》上线当日即达4万余次点击。她还提出,可以在各种交通工具和购物场所频繁更换可视化程度高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新媒体播放方式。她建议建立机制,政府对上述产品投入部分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共同形成供给,通过打造学习强国成就文化强国。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王茂虎表示,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可多讲“世界大同”等中国朴素的天下观,“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仁者,爱人”等中国人民宽厚待人的故事,团结互助、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提供一些表层文化符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提炼、展示出来,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文化经典的相互交流,可以增加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心灵沟通。”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