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中国画创作的传统性与当下性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龙 时间:2021-08-13 【字体: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灿烂的文化之花,中国画便是其中的一枝独秀。从古至今,中国画处在发展变革之中,民族传统使中国画印刻文化基因,西方思潮使中国画着染西艺痕迹,中国画创作越来越走向开放和大众化。进入新世纪后,东西方文化交流显著增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对中国画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传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把握创作的民族血脉,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在中国画作品中熔铸时代精神。

    回顾过往,继承传统

  中国画创作必然以古典绘画为土壤,借鉴中国古代画作。首先,应该具备传统笔墨功力,对经典作品进行临摹。古代文人画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历经时代沧桑变幻仍然不朽的杰作,当代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博采众长,临摹优秀文人画作品,掌握笔墨的诀窍。笔墨是中国画创作的关键,以笔为中心,注重线条的变化。中国画与书法在创作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需要借助线条,应用线条对画面进行填充。如果将中国画主体比作人体结构,那么笔墨就是组成人体的骨骼,对人体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古代文人画将笔墨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通过笔墨变幻使画面呈现明暗效果,丰富了受众的视觉体验。古人用笔十分考究,描摹对象不同,笔法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用笔用墨体现了创作者炉火纯青的笔墨功力,很多文人画大家擅长应用泼墨之法,在画卷上行云流水,最终生成栩栩如生的形象。中锋古法用笔老辣彪悍,挥挥洒洒自由肆意,勾勒山水不在话下,一草一木尽显苍翠遒劲,一花一叶尽显坚韧不拔。当代中国画创作者需要学习古人笔墨之法,在传统美学观的指引下开展绘画实践。其次,应该把握传统绘画程式。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美学的集大成者,贴合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传递了程式化的信息。传统绘画内蕴无穷,具有极强的隐喻性特征。中国画程式由单一走向丰富、由简单走向复杂、由粗拙走向精致,其间经历了漫长岁月。纵观中国画的历代名家,如齐白石、潘天寿等,无不在画中遵循传统程式,遵循中国画的基本形式规律。当代中国画创作者可以参考画谱学说,把握中国画程式化体系,对中国画的符号化特点进行深入解读。最后,应该领悟传统绘画意境。中国画讲求意在笔先,在勾勒形象之前,创作者已经在脑海中生成图像,并在描绘自然景物的过程中融入情感,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绘画是否有意境,直接决定了作品能否成功,因此古今创作者都在作品中追求意境。意境生成的表现技巧有很多,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是常用表现技巧。经典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在平凡中凸显不凡,营造亦真亦幻的意趣之境,使观者不自觉沉浸其中。当代中国画创作者应该继承传统,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经验,应用娴熟的创作技巧表达情感,在作品中营造出虚实相生之境。

  立足当下,创新求变

  上世纪末,我国正式进入经济转型期,与他国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经济互通带来了更多文化交流,国内外文化思潮碰撞交互频繁,使新生代艺术潮流兴起。进入新世纪以来,艺术创作者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力求在创作实践中融入生活体验。关注自我、宣扬自我成为创作者的呼声,反映现实、超越现实成为创作者的目标。在艺术相互交融的背景下,中国画创作也面临抉择,绘画内容、绘画技法成为创作者关注的重中之重,对艺术评价标准的认知也充满诸多观点。部分创作者主张创新,但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作品陷入了有形式无内容的尴尬处境;部分创作者主张全盘丢弃传统,盲目借鉴西方的新式创作技巧,导致作品缺乏历史厚重感,并不贴合国内受众的审美需要。弘扬传统与开拓创新并不冲突,中国画创作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需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求变,使艺术创作臻于成熟。首先,应该树立创新理念。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应该增强创新意识,对作品内容深思熟虑,斟酌作品内容与形式,逐步增强作品的人文底蕴。创新在于整合传统艺术要素与现代文化元素,采用西为中用的艺术策略,对中国绘画的传统程式进行适当改变。其次,应该创新绘画取材。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创作者可以选取地域特色较为明显的素材,在造境的同时表达对大自然的欣赏和赞美,借此得到受众的普遍青睐。传统中国画的描绘对象大多是富贵之景,牡丹、月季等成为画面主体,创作者可以拓宽视野,将聚焦点放在日常生活中,使难入“大雅之堂”的风景入画,为观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比如,当代中国画名家高卉民对“三草”情有独钟,经常描绘山野花卉,使作品独具一格,有着乡间田野的意趣之美。这位画家以关东特有的花草为描绘对象,对传统花鸟画内容进行开拓创新,通过独具慧眼的观察描摹花草细节,赋予自然野物纯粹的美感,讴歌了看似平凡的花草的生命力,体现了卓尔不群的人文情怀。最后,应该追求不俗意境。创作者有着独特的生命体悟,在造境时应该结合个人体验,追求独具特色的意境,彰显个性化的作品风格。例如,北方与南方绘画流派不同,呈现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创作者可以在笔墨、造型等技法上推陈出新,力求超越前人作品,在画面中生成地域特色明显的不俗意境。

  展望未来,发扬特色

  纵观我国的中国画大家,支撑其作品的永远是创作者本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植于血脉的民族文化传统成为绘画创作的基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创作者应融入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独特思考,描绘出自然物的万千风姿,使作品历久弥新魅力无穷。优秀绘画作品对民族传统的理解绝非对前辈之作的亦步亦趋,而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无论是笔墨、构成、造型还是赋色,优秀创作者均在传统基础上实现了自我认知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思潮传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中国画艺术。中国画创作者只有坚定自身立场,立足时代浪潮的前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艺术创作思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画创作的永续发展。首先,应该进一步弘扬传统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画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画创作者需要继续发扬民族特色,在中国画中应用传统笔墨技巧,遵循中国画创作的程式,突出画作的意境,使民族性成为绘画作品的显著标志。其次,应该适当吸收外来文化精粹。对于外来文化,中国画创作者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实现中外绘画技法的水乳交融。最后,应该尊重中外绘画的差异性。中国画以宣纸为载体,笔墨颜色受限,因此追求神似。与中国画相比,西方油画色彩鲜艳,描摹自然物细腻传神,创作者追求形似。中国画落笔后不可修改,而西方油画落笔后仍可以补修。中国画创作有着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优势:中国画应用的笔墨有着千年历史,笔墨文化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笔墨技法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精神养成密切相关。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并不在于对自然物的模仿,而在于对自然物神韵的捕捉;中国画创作并不是仿形的过程,而是内部情感外泄于作品,应用审美观念创造经典的过程,创作者需要融合笔墨与感情,使表意与表象完美统一。作为中国画创作者,既要了解中西绘画的差异,也要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坚持民族风格,发展民族绘画。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画的线条与笔墨;另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讲究中国画的意境与格调。只有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发扬民族特色,才能在法度之外自立法度,使中国画创作永久绽放瑰丽之花。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