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明确要求文艺评论要把好方向盘、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以及加强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等,为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些要求可归结为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学艺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力量,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高度,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文艺评论的价值导向便显得格外重要。在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文艺评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要自觉肩负起弘扬真善美、批驳假丑恶的职责使命,引导和促进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导向是引领新时代文艺评论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艺发展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文艺评论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文艺评论?所谓文艺评论就是对作家作品及其文艺现象、文艺思潮的一种批评实践,及其立足于专业水准上的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批评和价值判断。因此,真正的文艺评论要的是批评,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张扬和基于专业分析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在文艺批评实践中,文艺评论坚持什么样的立场和价值导向将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问题,文艺评论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裁剪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究其价值追求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导向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表征,是坚持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评判中国文艺实践和中国大众审美经验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导向,必须在评论工作中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在批评实践中倡导讲品位、讲情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对文艺创作来讲,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是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因而,在文艺评论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审美观,对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现实背景、未来道路有充分的判断和认识,面对文艺乱象要勇于发声,以真正的批评精神发挥价值导向、担当社会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导向,旨在从根本上回应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的文艺追求,以及文艺如何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无论艺术创作还是文艺评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在文艺评论中,我们一定要明白“为了谁、依靠谁、谁是作品的主人公”,引导艺术家牢固树立人民文艺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文艺的“剧中人”,积极反映人民的心声,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在全球文艺思潮相互激荡和文艺力量的博弈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导向,坚持以文艺的人民性为诉求目标,激励文艺创作以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追求来满足人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文艺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导向,有利于文艺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培根铸魂”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艺术家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评论要在实践中引领社会风尚,文艺为社会培根铸魂,所托举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伟大,使人民有根,使民族有魂;文艺为民族文化培土植根,所赓续的是历史的文脉,坚定的是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铸魂挺拔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成就的是一个国家的伟大,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培根铸魂,不仅兴盛的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还以当代文化经典的建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伟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阐发正是文艺评论所长,是文艺评论发挥用武之地的场域,坚持什么样的导向至关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为社会“培根铸魂”,无论是文艺家还是评论工作者,首先要在自身生长出“根魂”的意识和自觉追求;其次要在扎根人民、融入人民生活中播撒这种意识和追求,在人民中汲取力量,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使“培根铸魂”融于笔端、践行于脚下。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社会主义文艺是丰富伟大精神的重要支撑力量。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中,以真正的批评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向着复兴的目标迈进。面向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之火的引导和照耀,需要在文明的意义上高扬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使文艺发展与人的尊严和民族复兴紧密关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导向,有利于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推动中国文化治理特别是文艺治理能力的提高。《意见》中明确提出“营造健康评论生态”“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这体现了对文艺发展规律和文艺评论工作特点的尊重,为提高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质量提供了思想保障,也有利于促进政府文化治理水平的提高。文艺创作需要包容性的文化氛围,文艺评论同样需要宽容的学术争鸣和思想交锋,在循循善诱的说理和观点的交流中,才能形成对文艺作品有见地的价值评判。说到底,文艺评论是思想交流和艺术切磋,不是政治判断和意识形态斗争,只有在宽松的文化氛围中才能产生真知灼见,才能促使文艺评论回归批评的本位。事实上,不仅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要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文艺评论同样更要坚持“双百方针”。批评实践只有在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氛围中展开,才能以高质量的文艺批评促进文艺创作的提高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这已为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所证实。《意见》提出:“倡导‘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也一再强调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实践表明,只有充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导向,才能保障文艺评论的健康理性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的重要引导力量。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