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评论助推新时代文艺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互联网发展,他在给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对文化建设和文艺发展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重视网络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培养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互联网形成的新语境、新传播方式促使传统文艺评论不得不进行调整和转型,以适应网络接受者对文艺评论的新需求,充分发挥新文艺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作用,切实引领新时代文学艺术更加繁荣兴盛,使文艺评论更好更快地走向大众、走向深刻、走向高峰。
一、什么是新文艺评论
新文艺评论是相较于纸质媒介的传统文艺评论而言的。它不仅仅是因传播方式的改变而生成的网络评论,而是在思维方式、价值体现、情感态度、表达手段上运用互联网思维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艺评论样式。它的本质是评论,是对文艺作品、作家、思潮、流派等的研读分析、评价批评和审美认知,因此,它与传统文艺评论有着天然一脉相承的内在一致性,绝不是对传统文艺评论的否定和切割,而是把传统文艺评论的理论范式、求索精神、美学滋养和批评方式,生动灵活、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转变文艺评论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形态,更加注重挖掘作品的精义要义,直接明快地揭示其思想内涵;更加注重评论的表达创新,通过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传达批评的意趣旨趣;更加注重接受者的心理需求与变化,平等友好地互动与交流对文艺的看法和审美体验。
概言之,新文艺评论是互联网时代寻找批评切入点爆发点,与网络传播平台联姻,更好发挥批评功能,把文艺评论的思想、价值、意义等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地传布给接受者的一种文艺时评、事评、微评、短评、快评、新论和全媒体评论。
二、新文艺评论的当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新文艺评论不可能也不应该逃离躲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联网、手机移动、多屏互动等时代环境和网络场景,应主动积极进入互联网文艺评论现场,发挥文艺评论家专业权威的引导作用,通过新文艺评论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在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上着力发力,既普及文学艺术知识,又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新文艺评论的独特作用。
新文艺评论不仅是专业评论工作者的入场,而且是广大网民参与评论的自觉和激发,是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的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他指出:“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性受到压抑。”到了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减少到最低限度,那时,与个性的自由发展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马克思期待那时“人人都可以成为画家”即艺术家。这种因社会分工而受到压抑的艺术天性,在互联网和新技术革命中得以持续不断地被激活,激荡起无穷的艺术创造活力,形成了大创作观、大鉴赏观、大批评观,改变了当代文艺发展的面貌和走势。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人人也都是文艺作品的评判者。”在我国“互联网+”政策推动下,呈现出从留言、跟帖、回应、互动等感悟式评论到开QQ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的专事评论,再到“弹幕”“弹窗”的即时性、碎片化、情绪化的点评互论,一些网络平台作品的文艺评论已由具有专业研究性、学术完整性、理论框架性(这种传统文艺评论方式不仅需要,而且更应加强,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认知高度和理论评论水准)的评论转化演变为庞大网络受众群体的自由言说和一吐为快。虽然其评论不系统、不严谨、不规范,但却唤起了人们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的内心冲动和人性良知,在网络艺术鉴赏中发出自己的即时感受和好恶声音,潜移默化地滋生着审美趣味、价值追求和道德理想,生动而坚韧地塑造和攀援着社会文明的新高度。
因此,新文艺评论是作品与受众、观感与评点、鉴赏与审美、认知与价值相整合的并蒂莲花般的双向同构和交互共振。这是一种全新的文艺评论态势,能够充分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三、新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
新文艺评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坚持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的统一,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从,摈弃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坚持从作品出发,倡导“批评精神”,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文质兼美,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增强新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新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深刻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逻辑选择。任何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总是在有限的时空条件内不断生长、不断突破、不断“扬弃”、不断更新,追求和接近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和本质,体现事物发展逻辑的创生创造属性和规律性特征。事物总是处于否定之否定、量质互变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或偏离或执中、或反向或正向、或浅薄或深刻地呈现复杂多变性,迫切需要“批评”从事物发展大势出发随时予以指出或校正,引导事物健康有序推进。
批评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新文艺评论不能云山雾罩,故弄玄虚掉书袋,让读者看不明白,或只能表扬,不能有半点批评。“批”者,反手击之也;“评”者,平也,辨明事理也。文学艺术因其反映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和深广社会生活内容,展现丰富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时代关系,其作品所表现传递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等千差万别、纷繁复杂,需要新文艺评论加以甄别厘清,敢于实事求是、维护真理,敢于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敢于浇灌鲜花、拔除毒草,表明自己的鲜明立场,亮明自己的批评观点;善于亮剑,勇于展开论辩和驳难,捅到痛处,一语中的,陟罚臧否,善于剜“烂苹果”,旗帜鲜明讲道理,率性犀利说真话,不掖着捂着,不人云亦云,不敷衍了事,不隔靴搔痒,不人情世故,不碍于情面,不虚美吹捧,有如四川谚语所说的那样“月亮坝里舞大刀——明砍”。
新文艺评论的“明砍”批评不是胡砍乱砍瞎砍蛮干,搞语言暴力、言辞夸张,故意撒野吵架以吸引眼球,尖酸刻薄以骂人为乐事。“明砍”批评要认清批评对象,了解言说环境,掌握思想武器,集中评判力量,寻找发力点和爆发点,有如庖丁解牛,势如破竹,运斤成风。
新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应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养成与被批评者的平等平和、包容宽容态度,不颐指气使,不故弄玄虚,建设性地开展文艺批评,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新文艺评论在互联网环境下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健全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文艺评价方式,加强网络算法研究和引导,开展网络算法推荐综合治理,不给错误内容提供传播渠道,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