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爱、执着、坚守传承发展曲艺艺术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姜昆 时间:2021-12-01 【字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华曲艺源远流长、绚丽多彩,传承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从走街串巷到进入剧院舞台,从撂地献艺到登上大雅之堂,一代代曲艺人潜心学习、砥砺前行,用热爱、执着、坚守传承发展着曲艺艺术。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曲艺前辈的智慧传承至今,早已超脱了技艺本身而在物外,他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他们与时俱进、针砭时弊,他们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他们倾囊相授、提携后辈。曲艺也不再仅是养家糊口的生意,其中蕴含的优良传统和处世哲理在时代的洪流中脉脉流淌而且愈发熠熠生辉,激励和鼓舞广大曲艺工作者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为谱写新时代曲艺事业繁荣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推动曲艺传承发展,必须厚植为民服务的文艺情怀

  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群众是培育文艺工作者的雨露阳光,人民是养育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曲艺始终根植于群众的沃土之中,吸取丰厚的营养,并将灿烂的鲜花回报母亲大地。观照快板大师李润杰的每一部作品,无一不来源于真诚的生活体验,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灵感与力量。评书大师袁阔成重编创作的《三国演义》,剔除原作生涩陈旧的词汇,改为雅俗共赏、人人皆懂的语言,在他的讲述中,让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儿童,让普通工人到专家学者,均可感受那金鼓齐鸣、人喊马嘶、旌旗蔽日、刀枪飞舞的激烈战场。在百花回报沃土、欢笑奉献人民的强大感召下,中国曲协从2015年起组织广大曲艺工作者,为广大基层群众带去了无尽的欢声笑语,说唱着当代中国生动感人的故事,生动诠释着“曲随时代、艺为人民”的美好景象。

  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是摆在每个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聚焦当下,新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文艺环境,曲艺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曲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创作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曲艺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做传承发展曲艺事业的践行者,让这朵扎根于生活沃土、成长于人民心中的牡丹之花永远盛开。

  推动曲艺传承发展,必须倡导健康积极的文艺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曲艺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活跃的富有战斗力和说服力的文艺批评。

  1986年文艺期刊《天津演唱》刊发了读者来信,对我和搭档李文华老师所表演的一个相声小段提出点名批评,我和李老师商量后刻不容缓地给《天津演唱》回信,对来信读者和刊物编辑表示感谢,也公开检查了自己的思想。近期,曲艺杂志融媒开设了《崇德尚艺故事》的专栏,其中著名曲艺作家赵连甲老师在文中写道,“感受最深的还是那次批评和文菲同志的开导。我说的是实话,写了那么多作品,让我说哪篇最好,真得想想才能说准了。但批评必须得记住了,这时刻给我提着醒,做人从业都不能太飘,得时刻想着自己能演什么、怎么演好、能演给谁看的问题。 ”能不能对批评抱持欢迎的态度,其根本就在于是否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的思想境界。

  聚焦当下,新时代曲艺工作者要敢于拿起批评武器,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勇于批评、善于批评;勇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能听批评、敢听批评,以敬重之心待之,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激浊扬清、除旧布新,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真正形成良好的文艺生态。

  推动曲艺传承发展,必须建立健康新型的师徒关系

  无宗不立,无师不传,无徒不继。过去,包括曲艺在内的许多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依靠师父带徒弟的传统办法,采取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师徒关系及其传人,承载着艺术的薪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须重德,受益不忘师。李文华先生带着氧气瓶出席自己的拜师仪式,这种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恩师的无上尊崇、对传统的执着坚守,成为曲艺界拜师的一段佳话。曲艺界的师徒传承,有着浓于血缘、不输血亲的能量,不仅要求徒弟对师父必须恭敬受教,师父对徒弟也须关心爱护,对他的思想、艺术乃至行为、生活,都要负起毕生的责任。

  拜师无可厚非,如果无师可拜、无徒可传,师者无传、徒者何来,那么曲艺这条浩瀚的艺术之河不可能流淌至今。但徒弟对师父“从一而终”的封建式陈规、人身依附式的行帮宗派,决不能与尊师重道、遵守行规划上等号,决不能以“继承传统”为名,行“复活糟粕”之实。

  聚焦当下,新时代曲艺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收徒拜师理念,自觉反对和抵制门户之见、行帮习气、同行相轻的倾向和现象,构建尊师重教、亦师亦友、平等互助、共促发展的现代师徒关系,提倡师者愿教、徒者乐学,形成尊师爱徒、教学相长、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

  推动曲艺传承发展,必须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回望历史,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时代,那些真正能被人们铭记的艺术家,那些一直流传至今的艺术形式,都是靠经典的作品、精湛的技艺赢得尊重与赞誉,得以传承和发展的。

  一首《重整河山待后生》让“金嗓歌王”骆玉笙家喻户晓,更让亿万中国人知道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京韵大鼓,其词作者林汝为老师,在拍摄《四世同堂》时,累得足足掉了十七颗牙齿;一个马马虎虎、草率办事的“马大哈”形象,在相声泰斗马三立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二次创作后,栩栩如生,深入人心。回顾大师巨匠们的艺术人生,未必要万众瞩目、出尽风头,更多可能是埋首于桌边案头,躬身于田间地头,扎根于百姓之中,吃苦耐劳,潜心耕耘。

  聚焦当下,新时代曲艺工作者必须强化精品意识,始终保持臻于至善的追求和甘坐“冷板凳”的耐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把专注刻入使命、将执着融入血脉,聚精会神、脚踏实地,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用千锤百炼的匠心理念镌刻出蕴含中国精神与时代特质的文艺史诗。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躬逢伟大时代,我们无比自信自豪;面对宝贵机遇,我们倍感责任重大。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让我们投身到传承发展曲艺优良传统中,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追求,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为曲艺发展增添新动力,将曲艺事业推向新高度,让曲艺艺术焕发新光彩。

  (本文系中国曲协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推动曲艺传承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拟。 )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