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创造用 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勇于创新创造
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写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三)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在五千年的中华文艺恢弘篇章中,创新一直是最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华文化经典《礼记·大学》的这句名言深深内蕴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文化心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民族为国家不断奋进,推动中华民族昂首挺立世界民族之林。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坚持创新发展是一条鲜明主线。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创新创造,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再到齐白石、梅兰芳、徐悲鸿、冼星海、聂耳,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每一位文艺名家的彪炳史册,每一个经典作品的流芳百世,都是推陈出新、创新创造,努力不懈、勇攀高峰的结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首,犹记得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谆谆嘱托,“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提出新要求。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文艺战线义不容辞,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事业,期待着文艺工作者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新作为文艺的生命,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生产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五年来,对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的追求,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责任感,感召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艺术的创新和创造,书写民族精神的象征、满足人民的期待。
(二)史诗般的新时代,期待“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的文艺精品。
守正创新,做新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五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五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用文艺精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作出重要贡献。
笔墨书盛世,歌舞赞辉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每逢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中国文联总会指导协调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和各级文联组织,广泛号召和积极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参与新时代火热实践,坚持创新创造,绘就壮丽时代画卷,用心、用情、用功创作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和作品展览、“奋进新时代 礼赞奋斗者”大型音乐诗歌咏唱会、“中华情·中国梦”中秋展演系列活动、“为祖国放歌”戏剧晚会、“奋进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有追求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们勇立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动,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融入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之中,以先行者的姿态创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创作了一批体现伟大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伟大的时代呼唤催人奋进的伟大作品,需要作为时代精神记录者、传播者、弘扬者的文艺工作者们担当起时代使命,把追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以充沛的创作热情全面充分地展现时代图景。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艺精品为民族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回望五年,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幸福少年》到歌剧《呦呦鹿鸣》;从抗疫电影《中国医生》、抗疫电视剧《在一起》、抗疫话剧《逆行》到话剧《香山之夜》、河北梆子《李保国》、北京曲剧《旗》、苏剧《太湖人家》、婺剧《义乌高华》和京歌《英雄之城》,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中国色彩,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三)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是创新的温度,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新,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创作精品力作的矻矻追求。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体现了一位诗家对追求作品艺术品格所秉持的理念。文艺创作融合观念和手段、内容与形式,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守正创新、文以载道。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火热的生活汲取创作灵感和创意,是文艺创新创造的前提。“七一勋章”获得者、著名音乐家吕其明将人民的赞许当作最高的褒奖。35岁那年他创作了《红旗颂》,融入了他对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的强烈感情,人民的认可与赞许是他最大的欣慰。吕其明朴实的言语字字千钧,“要一辈子为人民而写作”。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语重心长的讲话一直在广大文艺工作者们耳畔回响。五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们注重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作品更加精彩纷呈、更加引人入胜。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成立100周年,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人民喜闻乐见。电视剧《觉醒年代》多方面全方位实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新的拓展和突破,挺立起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和播出效果的新高地,成为少有的标志性、标杆性、典范性作品之一。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盛赞其是一部充满诚意的高峰之作,“用艺术的方式把握历史,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呈现”。
进入新时代,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五年来,中国文联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火热的生活,汲取其中的诗情画意和创作灵感,创新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创新推出了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艺作品。
其中,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中国舞协近年来组织知名音乐、舞蹈艺术家赴西藏、内蒙古、广西、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采风创作的13部优秀音乐舞蹈作品,热情讴歌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丰功伟绩,生动展现了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豪情满怀、英姿飒爽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风貌。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媒介融合时代,艺术与新媒介融合,形式摇曳多姿、生机勃勃。舞剧《杜甫》中《丽人行》一折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总量超过了10亿人次;《唐宫夜宴》“破圈”,风靡全民,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激发活力。红色文化佳作迭出,红色文创亦与时俱进,因应时代潮流和生活审美的需要,不断更新创意。在精神赓续中获得价值点亮与审美赋彩,在严肃认真中寻找新鲜活泼,创“新”出“新”。文艺大有作为、焕发出新光彩。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富矿”,文艺创新必然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尊重、遵守、遵从文艺创作的特点和规律,继承传统积累和历史文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岁历绵暧,根柢槃深,枝叶峻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文艺创作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很多资源、发现诸多启示、获得新的灵感。滋养、传承、善用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艺高峰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我国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成果,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劳动创造的丰厚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镌刻着中国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中国文联牵头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多年来在无数专家学者、非遗传承艺术家、民间艺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相关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的丰硕成果,仿佛为中华文化建立了专属的“基因库”,延续历史文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诚哉斯言。
2021年10月21日晚,北方昆曲剧院原创大型昆曲《林徽因》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600年历史的古老昆曲如何实现现代表达,昆曲《林徽因》是颇具难度却意义重大的尝试。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带领团队苦心孤诣、上下求索,找到了林徽因诗意形象与昆曲写意特征的巧妙结合点,林徽因个人品行与昆曲内在精神产生了戏剧性的内在连接。在新时代,古老优秀的传统艺术不应缺席现当代题材,应在艺术家们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下,与时代同频共振,有序传承发展。
(五)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要推动文艺创新,创作生产更好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是关键。
文艺是培根铸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反映时代,进行高水平的艺术概括和美学提炼,才有创新创造的灵感和底气,才有可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艺无德不彰。德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是立身处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人品决定艺品。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无不是文艺名家在拥有崇高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精神追求和人格品行之下的呕心沥血、创新创造之作。
2018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新近入党的牛犇写信,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中国文联举办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开展了“崇德尚艺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也是文艺创新的价值坐标。
2020年,受到广泛关注的电视剧《山海情》何以能够成功“突围”,成为一种现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它在脱贫攻坚这一重大题材的艺术传承转化、艺术创新创造上,体现出了高度自觉。其创新建立在继承艺术传统和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传承转化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美学资源,努力提炼丰富细节、塑造典型人物,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借助于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山海情》更是实现了艺术传播的最大效能。
(六)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科学总结。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开拓创新,也是百年来党领导的文艺事业的宝贵经验。
伟大时代,万象维新。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让我们看到文艺创新创造之光。面对新时代史诗般的伟大实践,怀有创作史诗雄心的文艺工作者只有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原创能力,奋力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才能用兼具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