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作品镌刻在土地上, 镌刻在人民心中
将作品镌刻在土地上,镌刻在人民心中
——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各地代表谈文艺助力乡村振兴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代表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作家、艺术家,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更多文艺工作者在文联的组织下,积极自发地跨马赴“战场”。心系民族复兴伟业,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的殷殷嘱托,也是文艺创作者的不懈追求,他们用文艺创作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不仅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更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中间,走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参与到伟大史诗的创造中去,将作品镌刻在脚下的土地上,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村民满意,是我最大的幸福”
文代会代表陈洪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走进高坡村时的情景。2019年2月,陈洪作为海南省第一批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一员派驻高坡村——从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海南省书协主席、海南省书画院院长,变成海口市城西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高坡村第一书记。那里山清水秀,贫穷的帽子早已摘除,但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众多,楼房密集,村容村貌破败不堪:废品收购站多达二三十家,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里有很多用铁皮搭建的违章建筑,锈迹斑斑,堆放着村民们既用不到又舍不得丢的物品,道路坑坑洼洼,车辆乱停,没有广场等休闲活动场所,既脏且乱又差。在城市中生活了几十年,从未接触过乡村生活,陈洪不禁心中惶恐:我们有能力改变吗?要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子的精神面貌和人们的文明素质,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深觉任重道远。
拆除违章建筑,清除垃圾堆,使各家各户门前屋后保持清洁美观,美化村容村貌,是陈洪工作计划的第一步。村民们最初是不理解的,坚决拒绝改造。为开阔他们的视野,改变保守落后的观念,陈洪带领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村干部走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去参观,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去了两次村民们就自发地意识到:别人的村子可以这样美,为什么我们的村子不可以?于是积极配合,顺利拆除了围墙、铁皮房等违建,家家户户变得宽敞了,房前屋后整整齐齐,种上了花花草草,春天驻扎在每个小院里。陈洪说,“要想改变村民观念、做好农村工作,必须跟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群众才会真心对待你,支持你,工作自然就好干。”
村子变得整洁后,还要打造“亮点”,文化正是点睛之笔。当地村民敬奉冼夫人,她是南北朝时期的巾帼英雄,后被尊称为“岭南圣母”。每逢考大学、生孩子及红白喜事,村民们都会去祭拜,那是他们的精神高地。但原来的冼夫人纪念馆常年缺乏维修,破败零落,周围空地同样脏乱差。陈洪结合冼夫人文化节在海口的影响,挖掘爱国文化资源,争取了资金,打造了冼夫人文化广场,并设置了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请海南省书法家撰写和冼夫人有关的诗词或佳句,刻为石碑,展示冼夫人爱国爱民、促进民族团结的人生历程,还加入了乡贤事迹、新时代家庭美德等图片故事,建设了公园、绿化等设施,让村民们有了一个既可以休闲娱乐又可以享受文化熏陶的场所。村民们不禁对陈洪刮目相看:这个工作队不是走马观花,还真能做些事情!
建文化广场时,旁边有块荒芜的空地,周边各家都在空地上搭一米来高的砖墙,占据各自的“领地”,里边垃圾成堆,杂草丛生。陈洪想扩大广场面积,建立停车场,但村民们寸土必争,不肯让步。陈洪请人设计好了停车场的图纸,哪个停车位属于哪家哪户都标明,并盖章确认哪一块地方仍归哪家村民所用,挨家挨户解释:“拆了围墙这里也还是你的”,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蓝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今那里是一片整洁的停车场,可以停一百多辆车,车辆乱停的现象也得以解决,村民们拍手叫好。
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振兴,这正是文联人的优势。陈洪邀请省里的书法家走进乡村、校园,邀请专家开展艺术、科技等讲座,组织琼剧进校园,送戏下乡等等,把文化送到田间地头。他还筹划建设了四个标准篮球场、排球场,经常组织比赛,村里的年轻人聚集起来,男女老少一起来当啦啦队给他们加油,热情高涨。“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快了,娱乐项目也多,彼此交流少,有了球场和比赛,感觉好像回到了过去,过去村民们那种亲密融洽的气氛又回来了。”陈洪说。
“多听、多学、多跑、多做”,是陈洪总结的驻村干部经验。要认真倾听、反复地听群众怎么说,多向村里的乡贤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等请教,有事没事多找群众聊天,有问题当面说,了解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群众看在眼里,也都记在心里,只要真心实意做事,他们也会更加积极地配合。
今年5月,陈洪结束了挂职工作,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位“第一书记”手中。离开的时候,村里一位年长的乡贤说:“舍不得你离开,你走了谁来‘管’我们呀!”他们也经常打电话,问陈洪“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他表示,做了几十年文化工作,能够有机会深入到农村生活中,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也为今后的创作储备了更多精神与生活资源:“农村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思想固化、封建落后,村民们是很容易沟通的,他们有非常强烈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只要你认真做事,他们就会满意。而村民们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守望乡土,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作代会代表、湖南邵阳市作协副主席周伟是从乡村成长起来的基层作家,也是忠实的乡土文学书写者。“我一直发自内心热爱乡土和人民,一直坚守并续写着我的乡村梦、中国梦,用自己朴实的文字传递来自乡土的声音,触摸乡村的小草、树木、山川,抒写故乡、亲人和大地。”他说。
近年来,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乡村书》《乡间词韵》《一个字的故乡》《阳光下的味道》《大地清明》等,儿童文学作品集《一地阳光》《看见的日子》,小说集《白水点灯》,长篇小说《平安无事》,他说,“这些作品都是抒写乡村乡民的,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土货’,带着浓浓的乡土味、人情味”。
周伟先后在湘西南绥宁县唐家坊镇赖梅村、东山侗族乡东山村参加驻村扶贫、乡村振兴工作,“走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感同身受到乡村乡民在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为我的创作积累了最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他以系列手记的形式创作了《他们,或薄凉的尘埃——驻村扶贫手记》,记录在脱贫攻坚现场的亲历和乡村的巨大变化,字里行间充盈着一种源于乡村生活本身的魅力,别有一种真实性和代入感。他表示:“在作品中,我用卑微的生命照亮人性,以躬耕大地的坚守见证时代,反映百姓心声,传递家国情怀,聚焦精准扶贫,思考乡村命运。笔触饱含人民情怀,清新自然,朴实温情,触摸生命,直抵灵魂,艺术地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
常年关注乡村,周伟对乡村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情感。他谈道,当下乡村正在蜕变与转型,对于乡土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依然会坚守自己的阵地,认识、认知当下的乡村和所处的新时代,扎根人民,守望乡土,深入生活,汇入洪流,在火热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躬耕,描绘新的时代。我更愿意在低处去寻找一条回家的道路,写出乡土的疼痛感和灵魂的居所,艺术地展现当下乡村现实与精神困境,写出时代和人性最为深刻的作品。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我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丰沛的激情,为时代立传,为乡村赋神,为人民抒怀,写出反映这个时代精、气、神的作品。”
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觉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归根结底就是要写好人,塑造好人物形象,塑造出新的人物形象,从人性展开、回归人性,从心灵出发、抵达心灵,努力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的《创业史》和《山乡巨变》。
乡村振兴,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
西海固,曾有“苦瘠甲天下”之名,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不久前广受好评的电视剧《山海情》也将西海固带进更多人的视野。今日的西海固早已脱胎换骨,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在西海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时代进程中,文艺工作者一路同行,走在前列。
“当去年年底西海固最后一个县西吉完成脱贫攻坚验收后,从此,这一地区撕去了‘苦瘠甲天下’的贫困标签,转入实施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作为地方的一名文艺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艺助推作用,我们义不容辞。”文代会代表,固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风军表示。
过去黄沙漫天,荒山秃岭,而今满目绿意盈盈,好似塞外江南;过去靠驴驮人背去山沟取水或者接雨水度日,现在家家通了电、通了路、通了网、通了水,水龙头一拧水就来了;过去住窑洞、土房,冬透风夏漏雨,断壁残垣,而今新农村的农民新居整齐亮丽,窗明几净。新生活扑面而来,人们喜上眉梢,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杨风军说,西海固的历史性巨变,丰富着我们的创作素材,苦难正在淡出我们的作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的文艺表述。
在西吉的一个普通村庄杨河村,有一所木兰书院,经常有文友汇聚于此。今年7月,固原市文联组织的“乡村振兴,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主题座谈会在这里举行,固原作家共商助力乡村振兴中文学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杨风军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的作家一定要抓住机遇,沉下去,用心体验,在火热的实践中发现乡村之美、乡村之魂,用我们手中的笔墨之细流,汇聚成高歌之江河,传递正能量,为新时代家园画像。
温饱之后,是精神需求的提升,人们渴望文艺的春风吹遍西北大地。杨风军组织画家,走街串巷,为新农村美化村容村貌。每走到一处,都受到村民们的欢迎,为他们端来茶水。画家们先和村民们交流:你们喜欢什么?再根据村民的喜好,以庄院墙壁为纸,提笔构思作画,优美典雅的梅兰竹菊“开”遍了街头巷尾,又有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解读党的富民政策等的作品。村民们围在他们身边,仔细看着一笔一画的落下与抬起,不时竖起大拇指。有时天气严寒,气温突降,墨和颜料冻结,乡亲们就从家里拿出酒来给他们调墨、调颜料。从此,走在村里,就是接受文化的熏陶。
此外,杨风军还带领固原市文联集中打造书香村落,在彭阳冯庄乡冯庄村进行书画进农家试验,书写励志名言、治家格言等,捐赠给村委,统一装裱后送到农户家中,让家家户户墨韵飘香。他们帮助村委会谋划振兴载体,激活內生动力。如评选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等,利用农闲时间召开表彰会,送去自编的文艺节目,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消除乡民聚众赌博的恶习。村民们热情高涨,利用农闲时间学习书法、绘画,老年大学报名人数日增,他们说,“政策这么好,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这些年来,作为家乡这片土地的忠实守护者,杨风军也将创作的目光聚焦在家乡的变化上,创作了《风景这边独好》系列散文,“风景这边独好”,也是他目睹西海固巨变后的由衷感叹。他和好友、宁夏摄协副主席、固原摄协主席牛红旗一起,工作之余长年累月行走于西海固,熟悉了西海固的每一条山川、每一处村庄街巷,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家乡日新月异的面貌,为时代和人民而歌,为新时代伟大征程中的西海固立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