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写作与格局精神相关联,是今天学人的责任
2021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四川举行
2021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日前在四川绵阳举行。本次大会由四川省作协、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当代文坛》杂志社、阿来工作室承办,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汇聚北京、上海、云南、辽宁、沈阳、河南、四川等地50余位专家学者,峰会包括“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和“四川领军作家研究”两场座谈会。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北京线上参与会议时表示:“在党的百年奋斗的大背景下,深入地探讨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思想史,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树立大历史观、推动新时代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一定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次会议还会研究、讨论百年以来四川的领军作家,我想这一百年来,四川为中国文学贡献了一大批灿若群星的著名作家,从李劼人、艾芜,到罗广斌、杨益言、马识途,一直到现在的阿来,深入地研究、探讨、总结这些作家的创作经验,回顾他们的创作道路,对于进一步推动四川文学的繁荣发展,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学作出更大的贡献,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家阿来在现场对本次峰会的两个议题结合了宏观与具体表达了认可,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他,从这两个话题中看到了四川今后加强文学批评建设的方向,在他看来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加强,与认识百年文学思想史有着密切关联,对前人的文学内在驱动力没有充分的认知,也就无法对当下自身的文学定位有更清晰的定位,“当年的巴金、李劼人,他们的影响确实非常广泛,远远超过文学之外的探索,他们背后有强大的文学驱动力。而我们现在的写作者,背后的驱动力有没有那么强大?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对史诗的英雄精神定义为‘不懈’,什么样的作品堪称史诗?就是要包含不懈的精神。我们现在的创作队伍中,在写作的坚持、艺术的探索上,这个不懈的精神是存在的,但跟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的联系不够,跟整个中国的文学发展联系不够。”他进一步指出,“在四川,有很多作家自我意识、自我扮演着一种外省作家的角色,觉得自己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版图中,提供的是边缘性的经验,靠差异化和地方文化才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好像没有野心,参与真正的中国文学建构,从语言到形式到观念,满足于提供独特性,所以,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努力很多,不懈很多,但作品中体现的大的格局、精神性的东西少了一点。”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对此也有着相似的感受,她认为探讨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真正要解答的是文学理论在新时代、在历史中心的位置在哪里?“在历史、时代的前行中与飞跃中,文学理论是‘飞跃’、‘跟进’还是相对‘滞后’?对它的百年描述和及时阐释,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责任。”如同对此问题的回应,评论家孟繁华以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来具体阐释何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他的观察研究中,站在当时抗战特殊时期的视角去看,“只有通俗易懂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才能表达中国文艺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才能迅速为战时的民众所接受并理解,从而实现全民抗战的目标。”当时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普遍思考的是,如何把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转译”为通俗易懂的形式,由此他指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不止是形式上的要求,它也一定与具体的中国语境有关,也就是必须有中国的现实生活内容。只有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才构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真正内涵。”
评论家张莉将这一问题拉到了更切近当下的时期来观察,她注意到在大学课堂中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依然获得了许多年轻学生的共鸣,由此她思考当下青年写作中作者的自我身份处于何种位置决定了作品的精神高度,“当下青年写作非常注重私人性的‘我’和物质的‘我’,创作者把‘我’降维了。要写出尖锐强大的主题,真正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是要将‘我’和历史和命运紧密连接,得脱离物质性的‘我’,有更大的精神潜能在。所以,我的看法就是,不管哪个时代,都不能降维,不能单纯地去写物质意义上的‘我’。”
上述观点引发了与会者的更多思考和互动。此外,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与古代文学思想史的关系”“文学思想的空间表达”“文学如何书写现实?”等话题,评论家梁鸿鹰、王尧、陈汉萍、何言宏、张柠、耿占春、黄平、叶祝弟等人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在第二场四川领军作家研究讨论中,梁平、龚学敏、马平、罗伟章、蒋蓝五位四川作家及其作品被重点研讨。
2021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中国文学理论与创作的整理回顾,是对四川文学创作实力的一次系统梳理。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5届,峰会致力于关注文学创作重要现象、研讨文艺理论前沿问题、推动文艺理论批评创新发展,为四川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文学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