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作家”马烽: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始终与人民紧紧相依
——马烽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
6月15日,“马烽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今年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马烽诞辰一百周年,这位“人民作家”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始终以人民为写作的初心和中心,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吕梁英雄传》《我的第一个上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等作品,至今仍深深留在广大群众的记忆里。
6月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马烽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主持会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伟,山西作协名誉主席张平,山西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教授贺桂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何吉贤,山西作协原副主席杨占平,马烽同志家属以及中国作协所属单位负责人出席本次座谈会。座谈会主会场设立在北京,在山西设立分会场,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视频联通的方式举行。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铁凝在讲话中表示,马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一生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始终与人民、与土地紧紧地依偎在一起。马烽是《讲话》精神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创作贯穿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共同前进,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造活力,他对文学的宽阔理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变化的敏锐感知和高度的责任感。对马烽来说,战士、革命者与文学家是高度统一的,他毕生的文学事业是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中获得了不竭的源泉和力量。历史奔腾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铁凝强调,马烽同志的精神将永远延续在一代代中国作家的血脉之中。我们要通过学习他矢志不渝投身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懈探索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永远地纪念和缅怀马烽同志,推动中国文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铸就新的辉煌。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主持座谈会
张宏森在主持中谈到,马烽同志是“人民作家”,贯穿他一生道路的根本精神就是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同命运、心连心。他的一生,首先是共产党人、首先是革命者,他把自己作为作家的使命和责任深刻地融入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和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他始终是时代的热情歌者,始终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间。张宏森强调,今天,我们纪念马烽同志,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发扬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前辈的业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伟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吴伟谈到,马烽是山西人民和山西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精神品格和艺术追求的奠定者之一,他引领推动了山西文学和艺术事业传承有序、佳作迭出。近年来,山西充分借鉴马烽的创作经验,学习马烽精神,把加强政治引领与遵循艺术规律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把反映新时代的内容作为创作的重中之重,努力用生动的创作展现思想的力量,以人民的创作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张平在座谈会上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烽的人生和创作道路先后发言。张平说,马烽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道路,群众喜欢什么,马烽就写什么。马烽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正是这样,他的现实题材作品才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共鸣,甚至在六十多年后,《吕梁英雄传》所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依然大受欢迎。今天,我们回顾马烽的创作之路,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走向也有着新的体验和启示。
杜学文在座谈会上发言
坚持人民性、民族性、大众化是马烽最突出的创作追求。杜学文说,马烽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他是最早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作家,他的小说《第一次侦察》以及与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是最早体现《讲话》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那一时期重要的文学成果。
贺桂梅在座谈会上发言
就人民文艺的实践而言,贺桂梅认为包括马烽在内的很多重要作家都具有一种“中介性”作用。他们不仅有一个专业领域的身份,同时,还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整个国家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贺桂梅进而谈到,马烽的中短篇小说大部分都采取了第一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和方式,体现了马烽作为一个人民作家沟通人民和时代、沟通上和下的基本站位,作家从外而内地向读者展示了时代的新人新事物。
何吉贤在座谈会上发言
何吉贤说,作为一位人民作家,马烽经常注意观察和了解生活中的新生事物,他认为文学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善于捕捉处于萌芽状态的新人新事,这样才能使文艺作品起到鼓舞人民的作用。马烽有发现新事物的敏锐性和深刻洞察力,并善于从农村生活中发现新生活、新人物,写出具有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的作品。发现和表现时代变化中的新人物、新精神是马烽自觉的文学追求,为此他在思想和艺术手段两个方面不断地磨炼和提高自己。
总结马烽60年的文学创作,杨占平归纳了马烽创作的几个原则,其一是让农民读者喜欢。马烽在写作《吕梁英雄传》的过程中体会到,要让农民喜欢读,首要看语言是否通俗化、大众化,文艺工作者应当学习群众语言,了解群众语言;其二即认定深入生活的路子。马烽总是把自己当作农民的一员,深入农村,同干部研究工作,同大娘大嫂拉家常,同小伙说笑话。他与中青年作家交往时总是诚恳地勉励他们,千万不要脱离生活。
马烽家属发言
马烽家属回忆到,马烽是一个认真的人,对待写作尤其认真,他曾说,“干这行写不出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写得兴奋,还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1945年马烽23岁,不舍昼夜地同西戎合写《吕梁英雄传》;2004年他82岁,又为《吕梁英雄传》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全身心投入修改,又一次为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从1978年56岁重新开始写小说到2004年,马烽大部分时间都在下乡体验生活,伏案写作,完成长中短篇小说16个,其中长篇1部,中篇3个,短篇12个,合作电影剧本8部,散文杂感51万字。在马烽诞辰百年之际,追忆作家当年写作的情景,那情景已化作一道为人民书写的丰碑。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