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举办 翻译为中国戏曲铺设走向世界的桥梁
“戏曲翻译应注重对手稿资料的研究,对翻译文本发生学的研究是推动戏曲翻译理论进一步深化的动力之一。”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管兴忠结合自己对艾克敦《中国名剧选》的研究经历指出,国内外戏曲翻译家和翻译成果之间应进行更多深层次的比较研究,这将为中外翻译文化交流互鉴和我国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体系的充实建立起到积极作用。近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承办的第五届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开,专家们就戏曲传播、翻译策略、形象建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精准把握翻译节奏,传达多元意义
“如何实现文化感人,实现文化凝聚力、向心性,是我国戏曲文化翻译应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外交学院教授武波认为,要高度关注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本质、内涵及核心精神,关注民族文化自觉的形成和塑造,深挖中国戏曲艺术舞台形象与西方文化语境下创造出的文学形象的本质差别,提炼戏曲文化中对中国梦和人生价值的阐述与表达,同时将其运用于戏曲翻译理论与实践过程中。
Cite Space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徐珺就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指出,中国戏曲翻译的广度、深度正不断加大,戏曲翻译工作取得的成果丰硕,中国戏曲传承发展、戏曲翻译以及人才培养正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步入新时代。“戏曲文化翻译工作的关键在人,只有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好戏曲文化翻译交流平台、研究评价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让戏曲文化翻译‘走出去’,让海外受众真正了解中国戏曲的内涵,才能利用戏曲文化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张慧琴聚焦京剧服饰文化术语翻译研究。她认为,戏曲服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对戏曲角色符号化的表征,是戏曲艺术中极具区域化和风格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戏曲服饰术语翻译时应采取多模态协调的翻译思路,思考不同时空下戏曲文化翻译的目的与对象,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共通之处,从而更精准地把握翻译节奏,传达多元意义。
中国戏曲电影的海外传播多年来也备受关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谭慧指出,国际电影体系对中国戏曲电影类型正进一步接纳和融合,戏曲电影作为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既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成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另一重要载体。戏曲电影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表明,当下的戏曲电影创作方向是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媒介语境的作品,与戏曲文化翻译实践相结合,让戏曲艺术通过新媒介“走出去”。
>>戏曲翻译应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理论经验,借助交流互鉴
“戏曲译介是开展舞台演出海外传播和运营的基础性工作,面对缺乏戏曲基础知识的海外观众,译者应通过具体、精准、可执行的翻译策略减小戏曲故事传播及实际表演过程中的理解难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智义认为,戏曲翻译活动应与戏曲演出活动运营机制相适应,提高对传播介质差异的重视。苏州大学副教授朱玲聚焦翻译具体案例,针对黄必康《牡丹亭》的戏曲文本翻译版本作了分析与发言。她说,戏曲艺术具有文学性,与世界其他戏剧文学形式相比既有差异性也存在共通性。戏曲翻译应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总结理论经验,同时借助交流互鉴的力量,与其他戏剧样式的发展历史、文本表达形式及传播和推介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形成推动中国戏曲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合力。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郝爽通过回溯英美媒体对中国京剧报道的历史,针对“京剧”这一术语在海外的不同英译版本的演变过程谈道,媒介视角在戏曲艺术的媒介形象塑造这一议题中有着重要意义。他认为,术语名称的表述方式体现了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得到的评价变化,戏曲文化译介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塑造和中国形象的构建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陆大伟结合自身在海外从事戏曲文化教育的经历,分享了他在戏曲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表达了对戏曲翻译理论体系构建与戏曲跨文化交流的关注。多年来,他通过持续收集、调查戏曲译本,对国外学者在翻译戏曲文本时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海外学生学习戏曲文化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解决方法。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挖掘中华戏曲文化的当代价值,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华精神、蕴含中华智慧的戏曲文化,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冉常建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此次戏曲文化翻译研讨会的召开是中国戏曲学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和向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戏曲艺术大学迈进的重要举措,为学界专家搭建了探讨戏曲文化翻译如何更好地推动戏曲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平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