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文艺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3-03-10 【字体:

文艺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建言献策——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文艺高质量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文艺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持续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大家认为,回顾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一项成绩都举世瞩目,都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向世界充分展现了大国风采、大国气韵、大国担当。大家纷纷表示,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职责,紧跟时代步伐,在守正创新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用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使文艺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融合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正在成为各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特别是数字文化,既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能力,也关系到数字中国的创造能力,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表示,推动传统媒体与现代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将其用于艺术创作与传播实践之中,有利于占领文化阵地,捍卫新时代中国文艺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表面上没有传统两个字,实则饱含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尊重,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与培植,任何现代化在这片土地上都是长不出根须的,更谈不上开花结果。文学艺术话语系统的背后,就是深层的文化话语系统,这是根本性的精神力量。”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汪惠仁表示,中国文艺出版事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特别智慧与方案,比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个体与他人和群体的关系、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等,并由此建立了一整套中华艺术美学。文艺出版事业要体现这样的中国智慧、方案与美学。

  文化赋能,让乡村更美丽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表示,要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文化精粹,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更好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强化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也要有文化的繁盛。文化的土层深厚,才能让村民更好地扎根其上,寻回更多的‘乡恋’与‘乡愁’。”全国人大代表、泰州美协主席、泰州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黄平表示,要积极发挥美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组织高校美术教师担任乡村美育导师、策划举办本土特色美育活动、组建文创专家团队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这些措施既能以“美丽经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又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美”的感染力、文化的感召力,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努力创作精品力作,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艺术学院原院长郑军里表示,要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就要把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下沉到基层,到人民中间去,只有感受人民真实的生活,才能不断丰富创作题材、提高创作能力。“作为漓江画派的画家,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创作的特色吃准,把保持创作特色和追求更高的艺术质量融合起来,才能创作出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的考验的作品,并通过更多的高质量作品,展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形象。”郑军里说。

 “作为来自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音协主席、女高音歌唱家宗庸卓玛说,自己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基层群众中去,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将立足自己从事的文艺工作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继续着力培养云南的少数民族优秀文艺人才,特别是青年文艺工作者。”宗庸卓玛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这是对所有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近五年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化,面对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每个文艺文化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突解的课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表示,作为儿童青少年戏剧的“国家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要带领全国同行继续攀登艺术高峰,在创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孩子们推出更多具有中国气象、中国精神的作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昂扬的热情投入到创作和演出当中去,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舞协主席、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表示,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艺的传播力,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生动展示社会主义文化新形象。

  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工作的开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文化艺术行业当下最应该下大工夫做的,就是真正沉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做出好作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提振真正有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化消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表示,推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实现更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要全民普及剧院文化,应由政府倡导组织“一年进一次剧院”长期宣传推广活动和制定相关政策机制。“实体剧场特有的直抵人心的艺术震撼力是其他任何载体都无可替代的,大众走进剧场也是推动优秀艺术传播和综合性实体消费的更有效途径。”韩再芬说。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表示,党和国家重视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未来应通过进一步推动“送戏下乡”“文化惠民”,落实以戏曲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以“戏曲进校园”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剧场,鼓励各地学生更多地关注本地的戏曲文化。这都将有力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艺术报记者集体采写)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