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耘十载,文学教育续写诗篇
——“新时代文学教育高峰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隆重举办
6月24日上午,“新时代文学教育高峰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光巨,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党委书记周云磊,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洛忠、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胜兰、教务部副教务长梁颖等校各处室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贾平凹、曹文轩、余华、韩少功、苏童、格非、叶兆言、欧阳江河、西川、毕飞宇、李洱、艾伟、徐则臣、鲁敏、乔叶等作家代表,丁帆、白烨、陈晓明、孟繁华、张旭东、陈剑澜、陈福民、宋明炜、王宏图、何平、马兵、李利芳、黄平、吴景明、丛治辰、王立志、王振等学界代表,李少君、宗仁发、杨青、季亚娅、徐晨亮、李蔚超、崔欣、张菁、曾攀、何同彬、饶翔、文苏皖、李兰玉等文学和学术刊物代表出席了本次庆典。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张莉、张同道、陈晖、沈庆利、梁振华、张国龙、翟文铖、张晓琴等出席活动。
庆典现场
会上,张宏森、马骏向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贾平凹、余华、欧阳江河、西川、苏童、格非、韩少功、毕飞宇、叶兆言、李洱、东西、艾伟等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相册。
张宏森、马骏向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相册,并与李敬泽、康震、张清华一同合影
自鲁迅一代巨匠肇始,北京师范大学历来有深厚的文学培养传统。鲁迅、钱玄同、沈从文、穆木天、钟敬文、郑敏等现代著名作家曾在此执教;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走出了莫言、余华、苏童、迟子建、刘震云、陈染等一大批优秀作家与诗人。为赓续传统,乘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风,北师大于2013年5月正式成立国际写作中心,由莫言出任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担任中心执行主任。经过十年建设,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已然成长为国内一流并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学交流、研究、教育与传播平台。
与会嘉宾观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十周年纪念短片,一同回顾国际写作中心从创办到壮大的历程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李敬泽致辞
李敬泽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李敬泽表示,过去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在新时代中国文化、文学和教育等领域独树一帜,尤其在文学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合作密切,成效卓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上铭刻华章。李敬泽认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文学将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把中国经验提炼为新的中国故事,中国作家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教育事业,并深化双方合作,一同赓续文脉、守正创新、铸就辉煌,推动中国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以文学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骏致辞
马骏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是新时代文学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十年来,在中心主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带领下,国际写作中心围绕文学交流、文学教育、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开展了全方位的卓有成效的实践。马骏认为,国际写作中心历时十年打造作家团队、整合学术资源、提升教育水平,在以中国作家协会为代表的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展现出旺盛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已经建成国内一流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学交流平台,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国内文学事业发展、作家交流、学术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马骏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年来北师大文学院与国际写作中心密切配合,招收各类文学创作方向的硕士、博士百余名,通过整合优秀资源、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文学创作人才,在学科建设、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卓著,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马骏希望未来社会各界继续大力支持国际写作中心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必将坚定自信、奋发有为,积极引领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的未来,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致辞
莫言对过去十年来学校及文学院对国际写作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同时也向中国作家协会等一直关注写作中心的社会各界致以诚挚谢意,并感谢所有驻校作家十年来在文学交流、提携后辈等方面做出的非凡努力。莫言谈到,国际写作中心建立的意义在于把许多优秀的当代作家团结在一起,通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平台紧密合作,共同从事文学传播、教育、创作、研究、交流等工作。莫言表示,包括自己在内,写作中心作家教师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等人不断展开与北师大学生的双向交流,在点评学生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年轻一代的不同生活和文学的青春活力,“中心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养老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照亮”。莫言说:“希望未来国际写作中心的这块牌子在大家的共同擦拭之下一直闪闪发亮。”
贾平凹
韩少功
格非
叶兆言
毕飞宇
贾平凹、韩少功、叶兆言、格非、毕飞宇代表驻校作家致辞。贾平凹表示,国际写作中心为驻校作家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激励的机会,并当场向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古拙的墨迹写下“诸神充满 文坛事情”,对国际写作中心的未来寄予希望;韩少功回忆了在珠海校区参加2017金砖国家文学论坛的场景,表示国际写作中心在国际文化写作、文化研究、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搭建了良好的国内外文学交流平台;叶兆言认为国际写作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深厚的文学教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格非代表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致辞,他表示国际写作中心十年成果瞩目,两校将继续深化合作,为推动中国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毕飞宇回忆起自己驻校期间指导文学创作方向学生改稿的经历,并表示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历让他坚定了关于文学创作的意义与责任,也使他充分感受到了文学教育的价值和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
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
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宋明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陈剑澜
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宋明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陈剑澜作为学界代表,对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贺。曹文轩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历来是文学教育的重镇,国际写作中心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创作传统,在十年间不断耕耘开拓,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大学文学创作教育模式,并以成功的经验为世界文学输送中国话语。丁帆认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文学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国民教育的学科体制之中,入职的作家教师们认认真真备课、兢兢业业讲课,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生、博士生,在中国文学的星空里面编织了一个金色的作家的摇篮。陈晓明认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引领了中国的文学教育,燃起了几代青年对于文学的梦想,作为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灯塔,给所有热爱文学的人以巨大的鼓舞,是中国文学教育的开路先锋。张旭东认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为新一代作家提供了难得且不可替代的平台,写作中心为作家之间互相影响提供环境,并成为连接中国与更广大世界的文学桥梁。宋明炜分享了海外的文学教育经验,并期待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以两校平台促进作家交往,进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共和国”。陈剑澜强调,对于文学创作的教育而言,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十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在培育文学理想、进行系统的人文知识训练和文学写作技法切磋上不断深耕,对于作家的成长非常难得、尤为宝贵。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
徐可、王立军也分别代表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致辞。他们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在今天赓续和光大了文学教育的传统,续写了辉煌的新篇。希望在将来,国际写作中心能够为中文学科的建设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作报告
张清华就国际写作中心十年来的工作情况向与会嘉宾作出汇报。201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正式揭牌,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各界的支持与关怀下,由莫言亲自指挥统筹,经由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四位老师等共同组成的团队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先后引入十四位驻校作家。张清华表示,十年来,国际写作中心文学交流广泛深入,国际国内深入互动;文学教育花开数枝,人才培养走出新路;创作与研究比翼,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服务学校和社会,共建文学精神家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家余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家苏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欧阳江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西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作家代表致辞。他们表示,大家在国际写作中心有许多的不约而同、心照不宣,共铸了有趣的“文学乌托邦”。中心培养出的很多学生,或是成为作家,或是在杂志社和出版社做编辑,以各种形式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现场,老师们祝愿大家在国际写作中心启程,在文学之路上不断成长,取得更大的成绩。
毕业生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招收文学创作方向2018级硕士、作家鲁敏
作家鲁敏代表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文学创作方向硕士毕业生发言。她谈到,在文学创作班学习的经历,给自己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更加强了理论方面的素养。她表示,上世纪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文学创作专业学生,培育了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知名作家,成就了文坛佳话;2017年开始,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再次携手合作,接续文学传统,正在续写诗篇、再创佳绩。
在校生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焦典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焦典作为在校学生代表发言。她深情地回望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创作经历,表达了对所有老师不遗余力、不求回报地培养学生的感谢。焦典说,国际写作中心发掘了学生们深埋心中的文学梦想,助力学生进入写作世界,是学生们心中永远的温暖港湾、永远闪耀的航标。
庆典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还举办了“通向写作之路——驻校作家与北师大师生面对面”、“新时代文学教育与写作能力培养”主题论坛及“青年写作能力的养成——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作品研讨会”等活动,与所有关心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老朋友一道,从创作、批评、研究、传播等诸方面对十年来国际写作中心在文学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加以研讨。此外,“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展”也于庆典前夕在京师学堂四层开展,展览对文学活动、作家新作、学生作品、学术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详加梳理,细数文学与教育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展览将持续至6月26日。
与会人员合影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