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倡行“人文经济学” 为何寄语苏州“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7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向当地居民和游客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7月5日至6日,在江苏苏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道出苏州印象:“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时势下的人文经济学,是科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观。新时代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实践,正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时代注脚。
苏州是读懂人文经济学的绝佳样本。
一
自寒山寺出姑苏城西行20多公里,太湖之畔有全国最大的苏绣生产和销售中心镇湖街道,其顶级技艺双面绣形象诠释苏州魅力:一面江南气韵浓厚、人文鼎盛,一面产业地标耸立、经济繁荣。
老城区里,人们在拙政园秉烛夜游,到沧浪亭听昆曲,古老园林有了新的“打开方式”;高新区里,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创新企业蓬勃发展,为千年古城插上腾飞的翅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春秋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苏州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现代卫星视角下的苏州古城,城门排列、街巷纵横、水道交错,与宋代苏州《平江图》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基本一致。正在打造的“平江九巷”和南宋时期的街道路网完全吻合,不少街巷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左图为宋代碑刻《平江图》(资料照片);右图为2023年3月拍摄的苏州古城的卫星图像。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
2002年,苏州启动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至今仍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
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现代城市里的高楼为古城让路。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彭年 摄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有各级文保单位20处、控制保护建筑45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沿着平江路一路走来,苏绣、宋锦、缂丝、苏帮菜、制扇技艺、评弹等众多非遗项目随处可见,垒筑起苏州“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鼎盛人文。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苏州工业园区
作为中国的“对外开放窗口”,苏州工业园区肇始于1994年。
如今,苏州工业园集聚近25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上市企业,累计创造近1.5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实现“七连冠”。
还有这些直观数据展示苏州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的“硬实力”:
2022年GDP达2.4万亿元、全国第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达52.5%,科创板上市企业50家、全国第三,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500亿美元、全国第三……
今年1月至4月实际使用外资50.4亿美元,同比增长7%;博世新能源汽车、太古可口可乐等重要外资项目先后落子;202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百强产业集群”,苏州和上海各占5席、并列第一。
合力共为,双措并举,苏州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
二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千年苏州,文化一直站在“C位”。除了苏州园林、大运河苏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还有七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碧螺春。这些珍贵的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苏州评弹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新时势下的人文经济学,题中之义不仅有文化的传承,更有文化的发展。苏州努力开掘历史文化潜力,将人文优势转化为城市动能;以经济活动“活化”千年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式后上演现代昆剧《瞿秋白》
“百戏之祖”昆曲诞生地昆山,2018年起举办戏曲百戏盛典,首创所有戏曲剧种集中交流演出、活态展现,推动戏曲事业“出人、出戏、出效益”。百戏盛典已经成为加强剧种建设、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由此引发的“剧种热”引领全国戏曲剧种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苏州历来手工业繁盛,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融为一体,造就震烁中外的苏工、苏作。目前,苏州已累计培育1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全省计划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
上久楷·边惠中2023秋冬高级成衣系列以“有巢”为主题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古人如此形容苏州时尚。今年,以“有巢”为主题的宋锦成衣亮相2023中国国际时装周,悠久文化融入现代服饰,韵味格调惊艳全场。
起源于12世纪的苏州宋锦,近代以来制作技艺几近失传。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建华,带领团队多年钻研,不仅成功复制宋锦,还实现了机器织造,将宋锦传统特色与时尚潮流相结合。“重生”的宋锦以全新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进入寻常百姓家。
苏州博物馆西馆
2021年9月底起试运行的苏州博物馆西馆,在定位上与苏州博物馆本馆错位发展,设置常态化“临展厅”,呈现姑苏文史、传承江南文化的同时,也在尝试解答“博物馆与现当代艺术交融”的新课题。
近年来,苏州积极开展古城活化利用新探索,将故居旧第转型为文化酒店、企业总部、展示中心,让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古宅古建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潘祖荫故居修复后,成为平江路上的“网红酒店”。
此外,浒墅关古镇蚕里街区、“平江古巷”中张家巷老宅、“虎丘夜游”项目已投入运营,“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盘门城墙夜景提升、石湖景观改造提升等项目已建成,以“江南文化”重写江南故事。
三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以人为本的暖色,正是“人文经济学”最为厚重的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现代化。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千年积淀形成的文化腔调,不仅收藏在博物馆,更浸润在苏式生活中——平江河边、大樟树下,碧螺春茶飘香,琵琶三弦,曲乐悠扬,吴侬软语,百转千回。
“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
在苏州,文化供给日益丰富,自建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芭蕾舞团,提供对标世界一流水准的文化大餐;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公共服务迈向更高水平“民生七有”,推窗能见绿,转角遇到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并进,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文明成为举手投足间的风景。
2022年10月30日,苏州青少年交响乐团首次排练。
苏州芭蕾舞团创排讲述“两弹一星”精神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壮丽的云》
前些日子,“被江苏的农村环境震惊了”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江苏网友纷纷晒出家乡美景。一望无际的田野、白墙黛瓦的农房、四通八达的乡间道路……如诗如画的农村新风貌令人沉醉,话题很快就有近千万阅读量。
苏州吴江区鼋荡美丽乡村群
“鼋荡十八村,围荡团团蹲。绿荫四季春,村村民风淳。”苏州吴江鼋荡美丽乡村群,村村有看点。鼋荡美丽乡村群总占地面积22.19平方公里,环元荡湖展开布局,串珠成链,所辖元荡村、东联村、三好村3个行政村,个个展现村净景美新气象。
苏州新近提出,到2025年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两富水平”实现关键性提升。新征程上,苏州全力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续写人文葳蕤、经济繁盛的新华章,以人为标尺打造“一生之城”。
“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网民的交口称赞折射出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人文鼎盛、经济繁荣的苏州,正在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回望历史,凝视未来。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踏上新的征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以苏州为样本,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精神主动、历史主动、发展主动,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