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之笔书写当代文章 ——首都文学界研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都文学界研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登陆央视《朗读者》后, 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吸粉无数。杨振宁都佩服这个“许大炮” ,知道他嗓门大,诗词翻译得好。在近期举行的首都文学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再次提及许渊冲,许先生是他的老同乡、老师长、老前辈。熊光楷从军队的外语院校毕业后即担任译员,主要翻译工作是口译。熊光楷说,口译要求反应迅速,准确达意,解释清楚,而笔译则需要字斟句酌,追求信达雅,许渊冲先生“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诗、词、曲、赋、戏曲方面的翻译成就深深折服了他。不久前,熊光楷再次去拜访许渊冲,发现他还是住在老旧的没有电梯的三层楼上。“这样的人才是国宝,但却不讲求生活条件! ”感慨之余,熊光楷说,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护人才,做好人才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本次首都文学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由中国作协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组委会联合《中华辞赋》杂志社共同举办,目的是为了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落到实处,努力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篇章。何建明、熊光楷、郑欣淼、倪健民、闵凡路、梁东、郭启宏、张陵、启骧、陶文鹏、刘彦君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
任何遗产都不是孤零零的存在
继承与创新是面对传统时的永恒话题。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看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更要传下去,关键在于创新。“任何遗产都不是死的,不是孤零零的,遗产和今天的生活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郑欣淼说,遗产固然有其基本的意思存在,但是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也需要重新诠释。现在技术的进步,为传统文化创新带来了很多新机遇。比如电视上诗词大会的成功举办,就是用新媒体来传播传统文化。又比如现在很多文学遗产、古籍,正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方式让大众能够便利地接触到。过去要到图书馆善本部通过申请才能查阅的书籍,现在很多在网上就可以看到,索引、查找都非常方便。“这些虽然是技术方面的,但是带来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 ”如今,微信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反映在文学上,各种诗歌类朋友圈尤为活跃。郑欣淼欣喜地看到,现在全国各地好多地方都有诗社组织,通过微信发表作品互相交流、互相修改。“不可小看微信,带来好多观念上的变化。 ”
关于传统文学的最新发展,郑欣淼还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以前传统韵文比较活跃的是诗词,但近年来散曲这种形式发展也很快。比如山西原平市,有几个村子的农民创作散曲,他们有全国最早的农民散曲社,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农民散曲刊物,出版了第一本农民散曲评论集,举办过第一次全国农民散曲大赛。“当时中华诗词学会的同志看了以后很感动,写得相当好,能感到一种从民间来的天籁之音。 ”
研讨中郑欣淼还提到,现在中华诗词学会正准备举办2017年普通话韵诗词创作比赛,探索和总结诗词创作实践的用韵规律。去年中华诗词学会提出了新的用韵方案,还要经过一些程序才能确定。郑欣淼说,对于新韵,也有反对的声音,但是改革是必须的。“诗以现代语言为主,我们一方面尊重、坚守传统的诗歌韵律,但是,改革探索也应该支持。当然,成效还待时间的检验,也看社会接受的程度。 ”
《中华辞赋》总编辑闵凡路对郑欣淼的说法深表认同。闵凡路说,继承传统,一定要不是生吞活剥、原封照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弄成两张皮,必须在融合、创新上发展。辞赋文学是一种古典的美文,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呈复兴之势,据他统计,现在写赋的作者大概有上千人,写得好一点的有二三百人,是一个新队伍。“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创作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我们要为历史留下时代的文化记忆,深入生活,潜心为文,力戒浮躁,创造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
跨界合作让传统落地
如何将弘扬传统文化落地?学者刘彦君在发言中给出了很好的意见:第一,文学界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举措、抓手非常重要。刘彦君多年研究戏剧,她有一个感觉是戏剧圈这几年特别忙,为什么?因为从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出版基金之后, 2013年又设立了国家艺术基金,戏剧界众多的艺术品种现在都呈现龙腾虎跃的局面,就戏剧作品来说,一个儿童剧可资助120万,话剧、戏曲资助额度250万,音乐剧、歌剧、舞剧资助额度400万,文化传播交流项目,如果涉及到境外的,资助额度可达500万。“在这样的资金扶持面前,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都特别主动、积极地做着由高原向高峰挺进的创作。 ”其次,刘彦君建议改变思路,尝试跨界合作。诗歌也好,辞赋也好,都是语言的、纸面的呈现,而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行动的时代,能不能将文学落地,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刘彦君说,现在住建部、发改委等部门要在全国建设一千个特色小镇,是不是可以将诗词小镇、散曲小镇的建设纳入有关部门的项目,跟地方经济、政治发展结合起来?另外现在很多影视公司不仅仅做情景剧和故事片,也做文化片,文学能不能也做一些跨界传播的尝试,比如中国作协的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工程,是文学界写的,散文式的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弱,但可不可以从中选出来一些做成微电影、微视频?“我想这样传播的渠道就会更多一点,影响也会更加扩大一点。 ”刘彦君说。
文学“接力”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但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我们的路怎么走。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表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离开了汉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界应自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学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要拿作品说话。 ”何建明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文学的“接力” ,也就是如何创作出当代优秀的经典作品。当代作家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和创造者,要用勤奋、严谨、精细和高水准的创作态度与精神从事创作,用经典之笔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发挥从事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创作者和学者的作用,办好传播传统经典作品的诗会、朗诵会,积极发挥中华诗词学会、 《诗刊》《中华诗词》 《中华辞赋》的文学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更需要作家将自己的作品与传统文化、时代相结合,比如中国作协组织一百多位作家创作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正是当代作家利用文化名人的资源,用时代之笔去创造性的续写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文学工作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古为今用,勇于创新创造,把创作生产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心环节,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努力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