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化育”使命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丁国旗 时间:2017-06-29 【字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同其他任何文艺一样,在社会生活中要肩负起“化育”职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那么社会主义文艺在化人育人职责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

一个人的民族身份的确认与归属需要经典的滋养,接受这些经典的滋养就是去接受集体或个体无意识的久远的记忆,去领悟和培养一个民族深沉的情感。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其优秀的文化因子影响与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伟大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文艺“化育”作用的实现,需要我们更好地开掘中华文化中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文化经典,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人的精神塑造、道德提升提供滋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此等等,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太多优美的句子,太过丰厚的文化经典。民族经典渗透着祖祖辈辈的理想与信念,领悟经典,就是要尊重民族自己创造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希望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传统,深刻领会其中的思想精髓,使这些优秀的文化成为今天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与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学习,接受传统的洗礼与滋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文艺“化育”作用的必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从上世纪初开始,我们一度在抛弃封建文化糟粕的同时,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并送上了审判台,几乎割断了传统与后来时代的文化根脉。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又经历了长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精神价值仍然重视不够,以致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时筑就。值得欣喜的是,近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提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精神的凝聚与培育作用,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魅力,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今天,我们要以史为鉴,切实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育”作用,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历史潮流,让中华精神深入人心,深入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真正活起来。

其次,既要尊重创作自由与个性,又要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优秀传统、基本精神。

文艺工作是一件相对自由的工作,需要文艺工作者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只有遵循情感的逻辑,在精神自由的情况下,艺术家才能真正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深刻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真实看法。然而,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又决定了创作自由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它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与制约。从列宁发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到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艺方针政策,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文艺所肩负的历史担当与时代使命。

无论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艺工作一直都是我们党和人民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确立的文艺方针的感召指引下,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创作出了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将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样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1978年以后,我们党进一步确立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对文艺工作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面对我国当前文艺工作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事关文艺繁荣发展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要问题,体现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新思想、新判断、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等等,这些观点和思想,都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和文艺工作的深切厚望、对文艺“塑造人心”的殷殷期盼。

没有教化,人类文明将难以为继,没有教化,人类精神将陷入颓废和荒芜。一切文艺作品都天然地携带着教化的基因,都必然要履行教化的使命。透过文艺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化是文艺创作的使命之一,同时也是文艺的重要属性。不传达思想的书不能称作是书,缺失教化的文艺作品同样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无论承认还是逃避,文艺的教化功能就摆在那里。不仅如此,文艺的教化往往比任何其他的教化都更贴心、感人,具有震撼力量,因为它以真示人、以情动人、以美悦人、以心化人。我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或是马克思主义文论,都有非常明确的关于文艺教化功用的论述,都对文艺对人的精神塑造与影响给予了肯定。那种认为文艺只是文艺家自己的事情,创作只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宣泄的主张是极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了出来,这些都充分证明,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内容,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文艺的“化育”作用,追求文艺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