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我们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却往往不自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高建平 时间:2017-06-29 【字体:

日前,“JIC讲堂”第二季第六期——“当代世界的审美取向”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如期开讲。此次“JIC讲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老师主讲。

高建平老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主席一职。长期致力于美学与文艺理论批评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有《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对该领域研究用力甚深。此次“JIC讲堂”中,高建平老师横跨东西、纵论古今,从点滴的生活细节谈到世界艺术瑰宝,视野开阔,别开生面,内容丰富。百余位读者参加了此次讲座,活动现场异常火爆。

高建平老师讲座现场

观点一:“我们的审美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我们自己却往往不自知。”

关于美是什么?美究竟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人类历史上无数哲学家、艺术家、美学家可谓各说纷云。高建平老师在讲座一开始就为观众们介绍了古希腊时期的一种美学观,据高建平老师介绍,“古希腊人认为美是一种存在。虽然我们平时很难发现它,但确实有一个东西叫做美本身,就像我们把盐放在水里,我们看不到盐,但水变咸了。”这当然只是众多对于美的解释中的其中一种,而高建平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即“从古典到现代 美的变化弥漫在各界之中,甚至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我们的审美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我们自己却往往不自知。正所谓‘如盐着水,无迹可寻’。”

高建平老师举例说到:“我们现在基本上对上海的高楼大厦习以为常,但实际上这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我们可能会对家附近的一班地铁感到很习惯,但上海十号线建成通车也不过才几年时间。甚至于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如果停电了该怎么生活,但用电的生活也不过存在了不到一百年而已。所以说我们一般人往往容易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我们会认为周边的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的,而忽略了生活本身其实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这种“习以为常”的认识误区同样存在于我们的审美认知领域,比如现代城市形成的新的都市景观,由高楼大厦所构成的城市天际线,我们会觉得这些都很平常,但是古人从不曾见过这种景象,甚至根本无法想象这种现代景观。

同样的审美变化还发生在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和审美上,比如人类对大海的审美和歌颂自古就有,但古今人们对于大海的审美感受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古代人和现代人可能都感叹过大海的辽阔、汹涌澎湃,但古人想到的意象可能是海神波赛冬的神力,而现代人想到的则是一种工业时代征服大海的渴望。”

而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技术水平与认识能力的上述变化,我们的艺术表现和艺术追求也会相应产生变化。比如以前人们画画追求“像”,无论是“形似”还是“神似”,逼真总是画家们一种比较普遍的艺术要求。但当照相机出现以后,绘画艺术开始转向,逼真不再是绘画的最主要追求,因为论起“逼真”,你永远不可能超越照相机。所以现代派绘画既不形似,也不神似,它走出再现,也走出表现,最终走向抽象。

高建平老师讲座现场

观点二:“ 后现代艺术中,不是艺术和美没有关系了,而是关系更复杂了。”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经由现代艺术之后又创造了后现代艺术。关于后现代艺术,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后现代表现为艺术与美的分离。”甚至有人直接提出“在后现代艺术里,艺术和美再也没有关系了。”高建平老师并不同意这一观点,高老师认为“我们从现在的艺术中可能找不到古典的美了,但这并不是说艺术和美没有关系了,未来的艺术和美可能呈现出某种更为复杂化的关系,比如以丑为美、以抽象为美等等。”而对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之后会出现怎样的艺术潮流,高建平老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当代性”,并认为“当代艺术”意味着审美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艺术与美之间关系的复杂化。

杜尚《泉》

在解释未来艺术发展趋势的时候,高老师指出,这其实是和过去人类审美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人类的审美观从古至今就是一直在不断变化中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审美观大不相同,但这并不说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中没有美了,而是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艺术与美的关系。比如文学领域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绘画领域的毕加索,或者杜尚的《泉》等等,这些艺术家在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不断拓宽着艺术的边界和范围,在不断刷新着人们的审美观。“这并非艺术与美的割裂,而是二者之间一种全新的关系”,高建平老师如是说。

观点三:“互联网时代文学并不会消亡,它只会改变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

在梳理完了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历史与发展未来之后,高建平老师又重点为大家解读了当下人们审美的大众化趋势。高建平老师认为,一方面艺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雅与俗的分野,精英的艺术永远是小众的、少数人的,而大众的艺术势必会拥有更多的消费对象;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与新媒体流行的共同影响之下,大众审美越发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普及。

高建平老师说:“我并不反对大众文化,以阅读为例,我们这个时代既需要浅阅读,也需要深度阅读。大众文化是不可避免的,是我们未来所需要面对的东西。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该如何面对日益泛滥的大众文化。”高老师从史诗年代讲到长篇小说成为文学主流的年代,再一路讲到现如今电视剧风靡的时代,他认为这种艺术审美变化的历程背后所反映出的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正如一位欧洲思想家所说“印刷术出现了,史诗就消亡了,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我们现在也正好处于互联网技术发生、发展的技术转型期,因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也正是一个艺术审美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段。高建平老师认为:“有人说网络文学必将取代文学,文学死了。其实这是在偷换概念,是未来的网络文学将取代掉未来的印刷文学,这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变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未来的网络文学不等于现在的网络文学,那时的网络文学更可能通俗文学、精英文学兼而有之的,是多层次化的。所以文学并不会消亡,它只会改变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

审美观念 后现代艺术 网络时代 文学形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