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当代中国文学四十年的精神档案——《雷达观潮》出版
——《雷达观潮》出版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陈彦瑾 时间:2018-04-02 【字体:

《雷达观潮》,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著名批评家雷达评论集《雷达观潮》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方称,这部沉甸甸的作品以理性的激情和灵动的感悟解读当代文学、解读当代思潮,堪称“一份当代中国文学四十年的精神档案”。

雷达是一位贯穿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当代重要批评家,也是一个敢于直面创作症候、善于辨析审美变化的观察者。《雷达观潮》以作者近年来在《文艺报》开设的“雷达观潮”专栏为主体,结合创作实际,提出了诸如长篇创作中的非审美化、代际划分的误区、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文学与新闻的纠缠、非虚构的兴起、文学批评的“过剩”等一系列前沿问题,思想活跃,敏锐深刻。书中还选择了一批典型的作家作品评论,从汪曾祺、高晓声、王蒙、铁凝到莫言、张炜、浩然、张贤亮,到“陕西三大家”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以及刘震云、阎连科、雪漠等,有些80年代的评论文本,今天读来并不过时,却有一种欢乐与鼓舞的时代感觉。作为新时期文学的见证者、研究者,雷达最早发现并评述了“新写实”,为“现实主义冲击波”命名,提出了“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才是新时期文学的主潮的观点;对中国当代文学审美趋向的宏观辨析,构成了本书另一重要内容。综观全书,内容丰厚,立论公正,磅礴大气,文势跌宕起伏。对于高校文科师生、作家、广大文学爱好者,本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为本书作序并评价说:“90年代以来,批评家分了两种,一种是学院的或学术的,另一种是现场的或实践的。个中分殊一言难尽。但若说到后一种,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雷达。” “雷达属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披坚执锐、为新时期文学复苏做出重要贡献的批评家,但他又是那一批评论家中最年轻的,所以,他同时又属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断推动文学发展的那批批评家。除了雷达,我们很难找到一位批评家,他的批评生涯几乎贯穿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直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而且在这三十多年来,雷达始终是处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前沿,始终引领新时期文学批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的发展,始终处于中国文学漩涡之中心的位置。”

批评家刘再复认为:“雷达始终跟踪共和国当代文学的步伐,对于这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和重大文学现象,他均做了及时的、充满生命激情和思想力量的回应。除了具有文学批评家的艺术感觉之外,他还具有文学史知识素养,能够理性地把握评论对象的价值分量与价值位置,充满一种“理性的激情”。他的文学批评既有及时性又有持续性,既有启迪性又有准确性,积极、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

批评家白烨指出:“雷达对作品的精幽、微妙之处,感觉敏锐,捕捉敏捷,表达审美体验的文字也颇富诗意,暗中内含的逻辑引线与思想引力,常常能把人们由美的感悟引入灵的顿悟。在这个意义上,雷达的文学批评,是‘思’与‘史’的双向汲取与双向运动,他的批评个性的内力与魅力也正在于此。”

作家贾平凹赞赏说:“对雷达的评论,可以用‘正’‘大’来比喻。‘正’,是他贯穿了新时期文学,经历的事多,众多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他都参与或目睹。他的评论更多的是蕴涵着传统的东西;他的文字代表担当,代表了正,代表了生活,代表了权威。‘大’是他有大局意识,看问题常从大处看,看趋势,能‘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文章也就会写得通达顺畅,文采飞扬。”

雷达原名雷达学,1943年生于甘肃天水,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论文集《民族灵魂的重铸》《思潮与文体》《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等十五部、散文集《缩略时代》《雷达散文》《皋兰夜语》 《黄河远上》等多部。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

雷达 观潮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