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你印象深刻的序或后记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闫力元 时间:2019-08-12 【字体:

读一本书就如品一桌菜,有时回味无穷,有时味同嚼蜡。如果把正文比作正餐,文前或文末的序/后记可看做前菜和饭后甜点,正餐的滋味固然令人难忘,有时前菜和甜点也别有滋味。在你读过的书中,有没有令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序或后记?

食无盐:

最印象深刻的应属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后记。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波澜壮阔,格局阔大,但后记却常常写得平淡真挚,并且对理解小说也有很大帮助。如《连城诀》的后记里写他老家浙江海宁的长工“和生”的经历,中间有穿插了自己祖父的经历,就像是一篇单独的怀念儿时故旧的散文,平淡质朴,仿佛和小说没太大关系,看到最后才意识到,原来《连城诀》里狄云的故事就是取自“和生”的经历。

《连城诀》后记

金庸有时还会在后记里品评自己笔下的人物,都是很难得一见的评论。如《倚天屠龙记》里给射雕三部曲的男主人公下评语,他说“郭靖诚朴质实,杨过深情狂放,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是比较软弱”,算是盖棺定论。《鹿鼎记》后记里写“韦小宝重视义气,那是好的品德,至于其余的各种行为,千万不要照学”,算是黑了小宝一把。

当然,最动人的可能还是《倚天屠龙记》后记里的那一句“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这句话的背景是金庸的大儿子査传侠当时已经在美国自杀,这件事对金庸的打击很大。金庸写《倚天屠龙记》的时候还没经历丧子之痛,等到他经历过,再读自己笔下的文字时,便感慨:“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Q:

有一些翻译的学术书籍,译者有时会写长序来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比如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的序。这些长篇幅的序十分详细,提纲挈领地总结了几乎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因为学术书籍很难读,有的地方我根本读不懂,每当读不懂的时候,就会回过头去翻看那些序,看一遍就会觉得理解了一些。说这些序拯救了我的阅读也是不夸张的。

《文学理论》书封及其序言

有时候序的作者本人便是这一领域的学术大牛,看他们写的序就更加受益匪浅。比如牛津通识读本里有一本书是《尼采》,是一本介绍尼采哲学的书,为这本书做序的是周国平先生,周国平先生也是国内研究尼采的著名学者。序里写:“尼采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永恒轮回来定义超人的,超人就是那个通过欢欣地拥护这个信条而对今生今世的一切都说‘是’的人。而一个人能否如此全盘肯定人生,则取决于内在生命力是否足够强大。”寥寥几句,就将尼采三个最重要的概念——“永恒轮回”、“超人”、“权力意志”——串联在了一起,让人茅塞顿开。

X:

很多古文名篇都出自序,如我们高中学过的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写他九死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写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强烈情感又悲壮动人,实在是血书的文字。“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读他的文字,就能感受到国家危亡之际他的悲愤、痛苦和英雄末路的悲壮。

此外我还要推荐《陶庵梦忆》的自序,张岱的文笔真是一绝。自序里透露出看透世情的苍凉与通透,最喜欢的一段是这样的:“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会让人想到苏轼的词:“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徒生出无限感慨。

《陶庵梦忆》

森林里的猫先生:

第一时间想到了林少华给村上春树的译序。尽管现在大家对于林少华的译文似乎诟病还挺多的,但他确实是我进入村上文学世界的领路人,最早读的一批村上的小说就是林少华的译本,也习惯了林式村上的语言风格了。林少华总会给村上的小说写长长的序,这些序就是我了解村上的艺术风格和地位的启蒙了。在他给《挪威的森林》写的序里,我第一次知道村上的语言风格在日本文学史上竟是那么特殊。他的风格“简洁、明快、清爽、流畅……丝毫没有传统日本小说那种无病呻吟的拖沓,那种欲言又止的迂回,那种拖泥带水的滞重”。此外,他的译序中也常常补充一些有趣的和小说创作有关的事实,比如《奇鸟行状录》的序中便写到了村上春树和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一次会面,《海边的卡夫卡》序中写到了林少华与村上春树的一次会面。现在看来,他的序似乎有一些主观色彩过重,对于初读者未必是最好的引导,但他的译序对于我阅读村上春树的影响确实是难以否认的。据说这些作品的译序后来还编成了一本书,叫做《林少华看村上》。

林少华给《挪威的森林》写的序

《林少华看村上》

Lacey: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序非余华莫属了,因为他的序真的太太太太多了,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时就很惊讶,余华先生的小说是每出一个新版本都要重新写个序吗?拿《活着》举例吧,这本书文前共有五篇自序,分别是《中文版自序》、《韩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麦田新版自序》,文末还有《外文版评论摘要》,收录了一堆外国报纸对于这本书褒奖之词,真的很迷。怪不得余华先生低产,是因为把时间全用在写序上了吗?

《活着》中文版自序

《活着》韩文版自序

《活着》日文版自序

《活着》英文版自序

不过吐槽归吐槽,《活着》我还是很喜欢的。记得自序里写“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确实很好地总结了这本小说。读的时候感觉真苦啊,每次福贵一家稍有起色的时候,苦难就会降临,日子真的是一天天在熬。作者在用写作追问活着的意义,如果一切幸福都不存在,活着本身是否还有意义?或者更进一步讲,如果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就是苦难堆积的,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再读到序里这句话,忽然就理解了小说结尾处福贵的高歌了,生命本身就是意义啊!

图书 后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