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楹联的故事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正初 时间:2014-11-15 【字体:

记得老家祠堂门口有一副对联,虽然饱经岁月风雨的侵蚀,已经有一些褪色了,但是那厚重的内容、稳健的字体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海阔凭鱼跃;秋高听鹿鸣。”尚不识字的时候,饱读诗书的叔祖父就教我认这副对联,并且还要说:“这个世界就是海,孩子你就是鱼!”这也许是我受到的最早的楹联教育。

其实,浏阳的大街小巷和山野乡村,节日庆典和红白喜事,衙门民居和庵观寺庙,到处都可以看到楹联的身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是楹联的作者,楹联的主人。根据《长沙名胜楹联选》的记载,浏阳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楹联,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宝盖寺题写的两副楹联:

西祖一佛圣;云霄九天春。

德被光日月;明照尽寰尘。

这两副楹联至今悬挂在宝盖寺的第一殿,并且在全国各地的寺庙中独一无二,有原创之说。朱元璋为何向宝盖寺题赠御笔?这就有待历史学家去考证了。

清末浏阳县衙,曾悬挂了王闿运先生书写的五言对联:

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

此联脱胎于李白的《送友人》,只是“白水”改成了“绿水”。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确实是浏阳古城的写照。王闿运先生是否来过浏阳?因何为浏阳县衙题联?这都成为了历史之谜。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经为张坊安福堂曾家老屋题联:

三省身修遵祖训;一贯心传佩圣言。

1917年冬,毛泽东到文家市作社会调查,住在省立一师同窗好友陈绍休家中,适逢陈母寿辰,毛泽东欣然命笔题联祝寿:

鹏程万里;凤母千秋。

蒋介石也曾经为浏阳大围山《鲁氏族谱》亲笔书联:

桂馥兰馨,乡闾颂仰;光前裕后,国府赞扬。

吴震先生说过,楹联是不朽的艺术。斯言诚哉。遗憾的是,楹联不朽,而作者往往湮没在岁月的烟云中。历史流传下来的楹联不乏名家作品,而大多数作者却默默无闻,甚至无法考证。只剩下他们的楹联作品,历经岁月的洗礼而千古不朽。我们可以品读这些名联佳对,感受浏阳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人文精神。

楹联记载了浏阳的历史。浏阳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文蔚起,自然不乏名联传世。每一副楹联背后,都有着历史的投影,浏阳的历代名人都与楹联有着不解之缘。谭嗣同、唐才常均是浏阳的楹联大家。他们的联作,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谭、唐分别于1898年在北京、1900年在武汉殉难,各自留下了就义联:

剩好头颅酬死友;无真面目见群魔。(谭嗣同)

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唐才常)

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那一段风云际会血雨腥风的历史,那一份前赴后继从容赴死的悲壮,那一种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友谊。

继谭、唐之后,焦达峰也工诗联。岳麓山焦达峰墓地有联:

达向九霄云路近;峰连五岳众山低。

其实,这是焦达峰写在家乡的言志联。

西湖山的“巨湖烟雨”为古浏阳八景之一。西湖山门联是当代联家宋赛云先生所撰:

晋立祠,宋设阁,元建庙,雅韵续明清,迈步登临,莫辜负西湖胜景;凤栖竹,鹤踏松,石涌泉,多情岂花月,披荆呼啸,更迎来大岭朝阳。

一副楹联,写尽了西湖山的历史文化、秀美风光。谁说楹联不是历史呢?

楹联传承着浏阳的文化。在古代社会科举教育体制下,“对对子”是蒙童初学的必修课程。楹联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都是说神童颖对的精彩故事。浏阳至今流传着谭嗣同十三岁那年“对对子”的传说——

大年三十,谭继询给儿子谭嗣同出联:

除夕暗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

第二天早上,谭嗣同一径奔到祖堂,对准挂在东廊的堂鼓“咚咚咚”紧擂三通。父亲惊醒,问何故,谭嗣同说:

初春雷未动,发三通鼓,助天地扬威。

年齿渐长,谭嗣同的联作就成为他思想的载体。有他的书斋联“家无儋石;气雄万夫”,他写的春联“大陆龙方蛰;中原鹿正肥”,他的除夕撰联“谁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他的自题联“一朝马革尸还日;绝胜牛衣对泣时”,还有他离开浏阳北上变法的临别赠联“为人竖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他为时务学堂的撰联“揽湖海英雄,力维时局;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兴”……至今激励着浏阳人民。

书院是集教育、学术、藏书、祭祀于一体的人文圣地,与楹联有着天然的联系。书院诗、文、经、史的教学,推动着楹联的创作;而名联佳对不仅装点着书院的建筑,而且宣扬办学宗旨,倡导良好学风,激励学子成才。浏阳的几大书院,都留下了不少意境深远、对仗工整的佳联:

以文会友;为国储才。(文华书院)

琴书千古韵;花木四时春。(洞溪书院)

风带钟声穿树出;水摇塔影过江来。(石山书院)

博我以文;拔乎其萃。(狮山书院)

文以礼乐;光于邦家。(文光书院)

也许书院的建筑早已消失,但是那一副副楹联却顽强地流传下来,播撒着文化的种子,延续着古老的文明。

浏阳有一大批农民联艺家,大多学历不高,却与楹联结缘。他们在耕樵渔猎的闲暇中,在民间婚丧喜庆的应酬中,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传说浏阳北乡一商人将父母合葬,误将父葬西,母葬东,有违祖制,本拟改葬。一帮忙葬坟的农民随口说道:“生前既不离左右;死后何必分东西?”主人即以此为联,刻入墓碑,不再改葬了。楹联,竟然让没有文化的农民冲破了迷信,确有几分神奇。

楹联弘扬着浏阳的精神。古人云:“文以载道。”楹联同样承担着传道的重任。请看浏阳民居、祠堂和寺庙对联:

世上千百年人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山田戴氏民居)

孝悌传家绳祖武;诗书继世冀孙谋。(龙伏沈家大屋)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社港登龙寺)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社港天供祠堂)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淮川城隍庙)

这些对联,也许并非浏阳首创,但是多年以来,悬挂在浏阳的大地上,传播在浏阳百姓的口碑中,成为浏阳人民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

浏阳是革命老区,有两万多名烈士。革命先烈中不乏楹联高手。

黄星恒为自家创作的堂联是:

无吃无穿,切莫趋炎附势;有田有地,不要爱富嫌贫。

汤祥瑞临刑前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

嫉恶如仇,几根硬骨横天下;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

1927年达浒乡农民协会成立时,会场上悬挂了周成国撰写的楹联:

同志同心,黑手创成新世界;合心合德,红日照破旧山河。

在先烈们的笔下,楹联成为了革命的号角。

老家修复祠堂,请我拟一副对联,我马上想起了那副褪了色的老对联。正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谁能够超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呢?祠堂竣工那一天,我带着全家老小回到老家,只见“海阔凭鱼跃;秋高听鹿鸣”的门联,新油漆过,在阳光下光彩夺目。我对孩子说:“世界是海,你就是鱼!”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