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做非琐思——管理上的家常话》:行不止 思无穷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葛永波 时间:2014-11-24 【字体:

《所做非琐思——管理上的家常话》

王亚非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所做非琐思——管理上的家常话》是王亚非继《一个总裁的微思考》和《非名言,微思考》之后推出的第三本书,与前两本著作发于微博、长于感悟不同,这本书内容立足实践、专注思考,植根于作者8年来从事文化产业实践与理性视野,用“行”与“思”的关联大视角,从中把握一个企业家的思想脉动,追溯一个管理者的文化情怀,从匆忙而复杂的产业动向中,发掘出文化建设的内在肌理。比前两本书的格局大了许多。

对于出版文化产业,王亚非可谓“半路出家”。2005年底到安徽出版集团任总裁前,他曾经从事20多年的外贸行业,但是讲“感觉”的王亚非凭借长期市场拼打出的直觉与经验,循着异质同构、体用一如的脉络,很快摸出了出版的“门道”,赋予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思路,宏大与细致、日常与远景、个性与智慧、经验与思考,都在其中有所呈现。

文化产业需要恢弘布局和深耕细作,需要有破冰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努力,这是王亚非最大的着力处。文化企业的管理机制是什么?产业怎么创新?企业文化怎么建设?在作者看来,忙于问道,不如认真做事。万事不外“行”和“思”两个维度,“行之有道”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成理;想干事而且干成事,必能于沉静中跳出表象,直达逻辑真实,成就丰富完满的境界,这或许是作者为何将书名定为《所做非琐思——管理上的家常话》的缘由。

企业是理性视野在经济活动中产物,企业经营需要知性的力量,需要情感的注入,需要实践的检验。书的内容源于“所做”,立足在创新历程、发展成效;看似“琐思”,实际上视野广阔、一气贯通。这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之思,始于探索,发自胸怀,别样做法,非凡运思,不落于琐细,不同于流俗,用平实、朴素、热情、鲜活的家常话,展现一个企业家的战略视野和文化人的产业努力。作者拿出来分享的,必定是简洁、生动、热烈、深刻、实用的,让人在琢磨涵泳之间感动感悟。

清醒、坚毅、果决,是王亚非作为文化企业家的特质。对改革与发展的艰难话题,他提出了自己清晰的理念。通过对传统的反思,他说,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改革即转变观念,发展即挑战自我。星巴克不仅仅是咖啡,文化产业立体化、层叠式的发展思路在这里清晰可见,在作者心目中,观念转变引导天宽地阔,一个朝向成熟卓越的企业,必然是一个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充实的过程。

同样的思路在作者的战略选择上也得到鲜明体现。在这里,产业与主业、专业与行业、品位与地位、文化与经贸成为思考的关键词,始终困扰出版文化产业的一些核心问题,在“做强主业,做大产业”,“专业有品位,行业有地位”的观照下迎刃而解,豁然开朗的不仅是战略走向,还有资本的“转”与“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大陆等等。王亚非的用心在于,战略决定成败,产业成就主业,新兴文化产业实践逻辑离不开经济大循环的烘托与渗透。

激情的力量、进取的态度、同情的了解,在王亚非看来,是文化企业必备的基本管理个性,“用滚烫的心做火热的事业”是最直白的表达。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每天都要烧开水冒泡泡,每天都要有新想法、新理念、新动作;文化企业需要“妈妈式”管理,要为企业、为员工想得细、做得实,做让员工开心的事情。这些柔性管理与感性表述,为企业的文化环境增添了一抹温暖的情感底色。

作者对文化产业人才充满渴望,“人才定,天下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与魂。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人才如何成长、企业如何培养人才,作者都给予明确的回答。王亚非对人才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学习、引进、培养,核心是要给平台给舞台、给机会多锻炼、会表现有成果,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王亚非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近乎苛刻,但在人才使用上又充满包容的力量。

对完美的追求让王亚非的著作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激情与理想、感性与理性、坚守与创新、严厉与宽厚、坚毅与温情,各种看似难以融合的元素,在他身上却达成实践意义上的有机统一。他是个充满美感的人,诗意的情怀时刻渗透在火热的事业中;讲格调、有品位、懂欣赏,却也讲效益、拒空泛、擅实战,能将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外化为艺术化的产业张力。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道出一个历经拼打得来的深刻理念。大道至简,其中有势,观势谋定,运策求变,这是风雨之后的晴空、激荡之后的沉淀、繁华之后的宁静,犹如山水不言、四时有信,其美在静、在味、在品。

人生广阔而深远,“行”不止而“思”无穷,细读此书,不禁为王亚非的理想与努力而感动。读一读这本书,应该给大家更多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机会,随之张扬梦想的力量、理解行动的意义。

我们还在路上,只要没有抵达终点,就没有理由停下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