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三等奖:论煤矿文化的时代定位和所包含的价值

来源: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岱庄煤矿 作者:王建勇 时间:2016年05月27日 字体: 浏览次数:

前 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犹如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植根于华夏大地。春天里它繁花似锦,秋天里它硕果累累。大森林里不但有呱呱的蛙叫,呦呦的鹿鸣,更是百鸟儿的乐园。这些源于大自然的玄妙之音,在松涛和梅香里汇集在了一起,此起彼伏,经久不衰。

煤矿文化就好比是这片森林里的一棵大树,虽已根深叶茂,树龄却刚过百年。

一、煤矿文化的时代定位

1.追溯历史准确定位

回望和翻阅历史,“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是南朝诗人徐孝穆的诗句,他可谓是煤矿文化的鼻祖,没人与之争抢这一顶桂冠。掐指算来,清初诗人历鹗的《炭墼二十二韵》比前者晚来一千三百多年,他只能屈居第二。

从台湾岛的基隆煤矿到唐廷枢在唐山创建开平矿,中国煤炭行业步入一个崭新阶段。直至英、德、日这些外国列强参与到对中国煤炭的掠夺式开采,无数有血性的中国男人被活埋在一个个不见天日的矿坑里。由于矿井下都是清一色男人,他们目不识丁,家境贫寒。因此,地层深处是一个闻不到女人味儿的雄性世界。支撑这片狭小空间的煤矿文化种类繁多,大多以散发着尿骚味儿的荤段子为主。除此之外,他们相互谩骂和调侃,风趣幽默的外号以及歇后语、熏染了地方风味的荤曲小调儿等,都是矿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汉子们,需要在这个随时都可能丢掉生命的领域里寻找到仅有的一点快乐,这也是他们排解忧愁和缓解压抑情绪的唯一方式。

随着新中国煤炭行业的兴起,煤矿文化应运而生。从最早的公私合营到煤炭行业彻底国有化的转变非常短暂,新中国煤矿文化的雏形也只能从矿志上看到一点点印记,大多数亲历者都已作古。能够残存在我们这些六零后脑海中的煤矿文化无非就是向国庆节献礼的喜报,墙上用石灰粉刷的标语,再就是树立在各采掘区队门前的黑板报。无论社会怎样变革,煤矿文化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文革后期,共和国的第一代煤矿工人已经退休,接过他们手中钢钎的是第二代煤矿工人。这些人大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大大增强。改革开放中期,中国的煤炭行业在短时期内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迅速转化,异地开采让成千上万的第三代矿工跨区跨省。他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煤矿文化也仿佛在一夜之间进入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时代。

任何一种文化要顺应时代潮流,否则就没有它的生存空间,因此煤矿文化的鼎盛时期不好界定。世界上没有哪一片区域是一尘不染的净土,矿山文化也是一块富有情调的七色板。莫言是农民出身,他的写作灵感是饿出来的。作为光明开采者的煤矿工人,他们的写作灵感就应该是被地层的重压挤压出来的。否则,这些作品就像是一个通过剖腹产手术取出来的早产儿,生命活力不足以担当“矿工之子”这个称谓。

2.直言目前煤矿文化现状

谁也不曾预想到,中国的文化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电脑替代了用笔写字,解惑释疑百度即可。浮躁情绪在各个阶层蔓延,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少之又少。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接近尾声,跳槽风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以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脚步在不自觉地放缓。

煤矿领导只注重安全生产,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被“减员提效”“增收节支”这些口号冲淡或取代,人为地塑造一个劳模似乎要比推出一个有实力的作家更重要。各种征文不是以作品的含金量作为评选标准,而是看谁的职位高。一等奖和二等奖非领导莫属,普通工人得个三等奖或纪念奖已经不错了。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在盛行,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都说矿山文化来源于基层,领导不妨做一下群众调查“有哪位普通工人读过《阳光》这本书?哪位普通工人的文章上刊过《中国煤炭报》?”由此可见,矿山文化和基层群众之间横亘着一条无形的鸿沟。

市场经济下的异地开发,促进了矿区周边城市饮食文化的相互交融。相比之下,它对矿山文化的发展改进程度收效甚微。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煤矿工人的价值取向也在扭曲变形。宽敞明亮的图书室里没有人看书看报,大量的杂志、小说、人物传记、各类工具书都在书架上沉睡。酒文化的兴起一浪高过一浪,矿大门外商业街上的十几家大小酒店每天都是爆满,晚到者找不到位子司空见惯。

隔行如隔山,其他行业对于煤矿工人的了解甚少。长期从事井下一线作业的工人思想都比较程式化,总是比社会大环境慢半拍。这是因为他们每个月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宿舍、食堂、工作面,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填鸭式的班前会让他们头脑发胀,延迟退休的国策让这群在高危行业奉献了一生的人们心惊胆战。

就目前而言,煤矿文化正在被现代版“黑厚学”取而代之,要想改变现状有相当大的难度。矿井下的黑暗可以用矿灯驱散,阳光下的黑暗又有谁敢去斗胆触及?阅览室里可以空空如也,酒店里岂可没有猜拳声?

二、煤矿文化所包含的价值

煤矿文化有别于传统文化、军营文化、监狱文化和校园文化。它独成一体,堪称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领域。为了歌颂煤矿工人的坚强意志和背井离乡的奉献精神,煤矿文化掺杂的美化成分尤为突出。描写矿工真实生活和复杂思想内涵的作品少之又少,只有高度却没有深度的作品不可称其为佳作。煤矿文化所包含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怎样去发现和挖掘非常关键。一味地包容收敛,不敢袒露煤矿恶劣环境下那些实质性的东西,就会使煤矿文化本身所拥有的特殊价值大打折扣。煤矿文化里必须有他们工作服上浸透出的酸涩的汗水味、上井后脱下胶鞋后弥漫在更衣室里那令人作呕的脚臭味﹑甚至是出现事故后惨不忍睹的血腥味。

煤炭不是再生资源,新能源随时都有可能取而代之。因此,随着矿井的关停并转,矿工这个职业也将成为历史。也许只有到了那一天,人们才会意识到煤矿文化的重要性。没有今天的厚积,就没有明天的薄发。矿山每天都有事情发生,这些都是写作素材。煤矿文化是无可替代的,懂得珍惜和储备从现在开始。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