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怨,奉献无悔
----记川煤达竹柏林煤矿先进工作者:杨志饶
有一种感动叫无言,有一种坚守叫执着,有一种存在就是希望!
他没有高学历,却是无数“高材生”的老师,他没有“专家、学者”的光环,却赢得无数领导、专家的赞叹,他干的是一名普通煤炭工人干的活,却先后获得柏林煤矿“矿长奖励基金”、达竹公司劳动模范、川煤集团“四优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他带的队伍全是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工,却先后多次荣获“达竹公司红旗区队”、“六好区队”、“川煤集团四强党组织”、“达州市工人先锋号”……对于他,许多人认为他是名利双收,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努力的工作远比获得这些名誉更重要。他的工作业绩和敬业精神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他自己却不把这些归于他个人的荣誉,认为这是他所带领的集体所取得的成绩。
他,就是农民工的好榜样,也是农民工的兄弟伙,川煤集团达竹公司柏林煤矿采煤一队队长:杨志饶。
不相信农民工成不了产业工人先锋
杨志饶出来参工,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深圳、广州等沿海开放地带被传说得遍地是金,惹得无数的年轻人“一往情深东南飞”。剩下的一些人千方百计进厂进机关,就算不去淘金也要抱个“铁饭碗”心里感觉才踏实。对于没有多少文化又对家乡感情深厚的杨志饶来讲,此时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自身的山里出身让他明白:无论走到那里都只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决定留下来,殊不知,他这一留,就把自己紧紧地跟煤炭拴在了一起,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全部奉献给了煤炭事业。
当初参工,杨志饶进的是小煤窑,说起小煤窑,工作环境的恶劣不言而喻。由于没有文化,仅凭着年轻人一身的热情和蛮劲,他在工作中吃尽了苦头,他和其他工人一起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劳动,几乎每天在井下40—50公分高的工作面出煤十几个小时,巷道又窄又矮还有很多积水,工作在这“水深气热”的窑子中,杨志饶感受深切:生活不易。但是,从父辈那里遗传下来的中国老农那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使杨志饶不相信命运就是如此,杨志饶在心里暗下决心:农民工照样可以成长为赶上新时代的新工人,甚至还可以在那些“世袭”的煤炭产业工人中做出榜样!艰难困苦,培养了杨志饶坚忍不拔的性格,再与其他有文化的人对照自身的处境使他相信:勤劳创造生活,知识改变命运。一场抗争,一场拼博,一场在那个年代农民工转型的大胆实践在杨志饶身上开始了。除了正常采煤,跟老板学管理、在书本上学技术成了他休息时间的新工作。在小煤窑工作近十年,杨志饶就学习了近十年,探索了近十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杨志饶的影子,那里有休息,那里就有杨志饶在学习。聪明好学的杨志饶很快就熟习了煤矿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规章规则,在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卡壳”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土技术”,凭着年轻,还有自己那种特别的勤奋、特别的能吃苦、特别的能攻关、特别的能奉献精神,杨志饶也自然地受到老板的特别赏识,他也帮助着老板管理整个矿井生产经营,成了老板手下的“总经理”。
1998年,达竹矿务局柏林煤矿矿井改建扩能需招大批新工人,杨志饶应招到来,一切又从零开始,凭着一身过硬的本领,他从众多的采煤工人中脱颖而出,一步一步成长为矿领导眼里的“行家里手”,技术能手、班组长、工长、副队长、队长,仅仅两年,他就被任命为采煤一队的队长,这样的成长让周围的人都不得不对这个个头仅1米6左右杨志饶刮目相看,但一谈到他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大家又都无不竖起大拇指!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从农民到工人,从工人到模范,杨志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直到现在,他没有别人那走南闯北的故事,没有别人那下海淘金的人生,也没有别人那精彩纷呈的花样年华,但一谈起自己,他却自有一种二十多年如一日战斗在采煤工作第一线的自豪。
采煤机械化的开路先锋
“矿上要高产高效,推进机械化矿井建设”,这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柏林煤矿要生存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却让一群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且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反应强烈,“采煤工作面多在50公分左右,人在里面工作都十分困难,还要机械化呢,嘿嘿!”“都习惯了手采煤,就算苦点累点,在坚持十几年就退休了,那里还用得着搞机械化”“机械化,喊我们这些大老粗去学机器,有力气就能出煤,还不如把用来机械化的时间来打麻将”……机械化概念才刚提出来,队里就炸开了锅,很显然,职工中反对派占了绝对上风。
柏林煤矿走机械化矿井道路,是集团公司经过仔细论证过的,是发展需要,是生存之道,否则就要落后被淘汰。杨志饶被夹在领导和职工之间,搞得不好两边受气,还容易导致人心涣散队伍垮台,最终煤矿、职工两受害。这种后果绝不能出现,杨志饶没有犹豫,他的脾气也不可能退缩,他向工人宣讲:我也是农民工出生,谁说农民工不能操作洋机器。机械化还没有开始就喊结束了,集体打起了退堂鼓,无非就是认为怕机械化过程影响收入,万一不成功什么都白干了,还有就是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愿意学,怕学,懒得学,学技术对你们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别人农民工上得了讲台,难道我们就不敢放下支柱拿下笔杆子。实话说,劳动固然光荣,但现在这个社会,你们认为是凭谁个力气越大越能赚钱养家吗?傻干、蛮干的我看尽是些有力气的,有技术才更受尊敬……杨志饶用起了激将法,点到了工人的痛处,有个别工人当场就受不了,激动地表示不相信只是书呆子才能喝墨水,自己也要喝一回尝尝墨水的味道。
很快,根据上面的统一安排,杨志饶就选带了部分职工外出学习采煤机械化技术,带领大家主动向兄弟单位采煤队学习他们的采煤机械化技术及成功应用采煤机的经验,虚心向采煤机械技术专业人员请教、学习,回来后又积极组织队里人员参加矿上组织的机械化采煤技术培训班。机器安装开始了,杨志饶现场全程参与机器在工作面的安装调试,很多时候遇到包体,跟班时间更是高达20多个小时,月平均下井突破24个,杨志饶不畏艰难、以身作则的精神极大的感染了在场的职工,大家都积极的投身到采煤机械化过程中,不到3个月时间,第一台YRG3-100型爬地式采煤机在0838极薄煤层工作面试用成功,接着0836工作面也同样响起了采煤机的轰鸣,职工的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吨煤功效翻了一番,收入也水涨船高,安全也好了,职工收入提高了,队伍稳定了,大家都笑了,杨志饶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
杨志饶所带的队伍被称为农民工队伍,但他硬是凭着自己满腔的干劲和热情把这个队伍从原始的手采放炮落煤带到机采出煤时代,让今天的农民工有了科技含量,由于机械化的实行、收入的提高,他所带的队伍在矿上同行中也被戏称为“农民工白领”。“如今职工对采煤机已经产生了舍不得的感情,有了这个好的开头,矿上以后的机械化道路就好走多了”杨志饶高兴地说到。
领导的放心人 职工的贴心人
一次,0829工作面打开切眼,工作面底板出现大量涌水,远远超过根据所在采区地质资料的理论涌水预估,致使整个采面和机巷泛滥成灾,整个采面工作被迫中断,“水灾”有淹没巷道的可能,机巷成了游泳池,井下告急,大家迅速投入到抗灾抢险保生产中,杨志饶更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奔战在第一线,连续工作16个小时,矿领导现场督战,看到杨志饶在泥水中前后忙碌不停,几次叫他歇息一下,他都当“耳边风”吹过,最后,矿长谢成地当场命令到:杨志饶,我要你马上出井休息。原来,由于长期在一线潮湿的环境工作劳累,杨志饶患上了严重风湿性颈椎病,头部也经常剧痛难忍,每晚睡觉都要忍受剧烈的疼痛,正常睡觉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折磨着这位硬汉子,以至他不得不到重庆去做手术以缓解疼痛。这次井下抢险,他带病上战场,不把险情排除不出井,为早把险情控制全力以赴,险情最终排除了,但杨志饶倔强的性格这次却真的让领导气火了,看到有这样的队长,领导对连队更放心了。
杨志饶没有因为自己的病痛而抛下连队,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每个月下井个数和时间远远超出别人想象的在他那种身体状况下的承受能力。在一次班前会上,由于工作面条件恶劣,杨志饶已经连续跟班十多天,副队干郭义军实在憋不住心里的气发火了: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不适合下井,井下的事情有我们几个队干处理,你就只管放心……。杨志饶听完什么也没有说,开完会后,就又换衣服下井去了!
“这些天生产不顺,机电故障频繁,这么大一个国有矿,生产连续几天不正常,我们队又是矿上的主要采煤队,现在出不出来煤炭,我是有责任的!”杨志饶在别人为开脱责任找理由时,总这样为自己频频深入现场找借口。
“一线这么辛苦,大家都愿意来,我不能辜负了大家”杨志饶时常这样说。由于煤矿行业的特殊性,安全是杨志饶心里时刻放不下的心事,保证队里每位职工每天高兴上班安全回家是他时刻不曾松懈的努力目标,也是他给职工家属最大、最好、最舒心的礼物,在达竹矿务局执行安全一票否决的制度下,职工会议室里排满的连年获得的无数各种奖状,正向世人昭示着队里连年所取得不俗安全生产业绩。“宁停三分不生产,不抢一分冒危险”的警示牌悬在连队办公室门口,时刻警示着上班的工人要注意:先安全后生产。每班的班前会,安全学习、手指口述复述、违章行为背诵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学、背、写,还要现场做。说起安全,杨志饶在职工眼里简直就是铁板一块,一点“照顾”的余地都没有,职工甚至为此恨过他、怕过他,但看到电视新闻里播发的那些安全事故的悲惨场面,最后还是都理解他、服了他。
对于队里的困难职工家庭,杨志饶都要抽空登门了解原因做工作,对于特别困难和因病职工,他还拿出自己的钱进行慰问,特别是对那些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他更是慷慨解囊。逢年过节,杨志饶还常串门与职工拉家常,职工们都说杨队长是我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杨志饶则幽默地笑道:我是大家的兄弟伙!他的这种感情关怀管理法将整个连队牢牢团结在一起,使采煤一队真正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安全生产奇迹。
心血浇灌栋梁材 甘心一线为人梯
“虽然我没有读多少书,但我绝对尊重那些读书人”,凡是到队里实习的学生,杨志饶都一律给予客人般的照顾,颇有点敬重书生的味道。在现场生产过程中则尽力帮助指导新来的学生,其中不乏来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我手上实习的学生,现在好多都调走了,调到机关,调到局里,都是可以管我的,比我有出息”杨志饶高兴的说道,兴奋得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子。
“许多学生下基层来体验生活,学习现场实践操作技术,我们这一代人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绝不能再让后来人再重走我们从前的老路,所以现在矿上大力推进机械化,招工也改成招生了,以后没有文化技术当工人都不合格了…….”杨志饶说到。为了使到连队学习的学生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杨志饶对在连队的学生工作上严格要求,很多在杨志饶队上实习的学生仅仅几个月就被上调使用了。而杨志饶,还在一线这样默默地迎来送往一批接一批的学生,看着在自己连队锻炼的学生快速成长,杨志饶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结语
选择了矿山,就同时选择了风险与奉献。
二十多年风雨如晦,杨志饶一直默默地坚守当初的那一份选择,那一份执着,那是一份风险承诺,但杨志饶不管那么多,也不管别人怎么说,干一行,爱一行,保平安一行。看到杨志饶一天总是奔走在队里、调度室、井下,长期带病一线跟班,无数同行的感动汇为无言,只能静静地祝福他保重身体!而在他心里,放心不下自己的连队,舍不得每天的忙碌。也许在他看来,工作才是属于他真正的生活,工作才是他真正的家。
煤矿文联动态
-
颁奖仪式现场12月13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网络电影... [详细]
-
李媛媛:一篇用了心、下了苦功的文章不会辜负作者... [详细]
- 《“特别能战斗”新时代煤矿工人之…
- 煤矿邮协3部作品在中国2024亚洲国…
- 首届产行业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座谈联…
- 川煤杯2024年“煤炭纪实”报告文学…
- 第十一届全国煤矿文化干部高研班正…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