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与肉”、“轻与重”的思考——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来源: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 作者:程红 时间:2018年05月08日 字体: 浏览次数:

在众多推荐的书目中,我选择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首先是书名吸引了我。或许是年龄的缘故,越来越喜欢看一些有关人生思索的书籍,来探寻生命的真谛。

最初,当我怀着急迫的心情去读的时候,第一部分没看完就想放弃了,语言的晦涩难懂,男主人公性生活的泛滥,都让我怀疑这部小说的价值,它是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直接翻到了最后“卡列宁的微笑”那部分,看到了这部小说的精华,那是一颗饱满鲜活的心脏,跳动的最后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我打消了疑虑,静下心来,回过头一点点读下去。

这本书是昆德拉最受欢迎并获得好评最多的作品,他的才华在里面得到了集中的展现。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情节简单,叙述轻松幽默,看似描写的是普通的男女之爱,却饱含了对人之命运的深刻思考,探讨了人之“媚俗”的天性,意蕴深远,富含哲理,令读者陷入深深地思考当中。

爱情是很感性的东西,与身份、地位、经济、世俗等等任何其他东西都无关,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一种不顾一切的义务,强烈到可以为对方献出生命的美丽情感。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真爱,就连拥有无数性伙伴的托马斯也不例外。

男主人公托马斯,著名的外科医生,生活无忧,风流成性,抛妻弃子,放浪形骸,追求性刺激,拥有无数的女人,却不承担一丝责任,这就是他生命的“轻”,直到他遇到特雷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认为特蕾莎是“被人放在涂了油脂的篮子里的孩子,偶然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他对特蕾莎有着无法表达的爱,与她结了婚,但又不能改变幽会女人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灵魂与肉体是截然分开的。

特雷莎,柔弱、平凡、善良、缺乏安全感的女子,渴望灵肉合一最平凡的幸福,她害怕背叛,害怕伤害,深爱着托马斯,一次次原谅托马斯的不断出轨,却无法忍受他关于灵与肉的解释。所以当幸福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因为她一直没有安全感。

萨比娜,托马斯众多情人中最重要的一个,与托马斯保持着最久的性友谊,个性叛逆,反对“媚俗”,所以不断地叛离,最后离开了热烈地爱着她的弗兰兹。其实她也渴望宁静、温馨、和谐的家,每当看到暮色苍茫中幸福人家闪亮的窗户时,她的双眼不止一次地被泪水打湿。萨比娜脱离了“媚俗”,便失去了亲情、友情、爱情,人生便缺失了爱的意义。

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追逐于自己本没有的东西,到头来终是一场虚空。昆德拉认为,也许“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作家林语堂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虚空,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这与昆德拉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小说深刻地剖析每个人物的经历、内心,指出他们为何如此选择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生活的幸福不在于你有多少钱,位居多高的官,而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欲望。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选择什么样的生命轨迹无法演练,一旦选择便不能修正。没有一个人是超人,能完全摆脱媚俗。媚俗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脱离媚俗,注定是孤独寂寞的。

小说不仅描写了爱情,还涵盖了祖国之爱。特雷莎承受着托马斯不断背叛的痛苦,在布拉格街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俄国士兵的镜头,是她那段时光里最美好的日子。托马斯虽然放浪、好色,但存在着正义、善良、清高、自由,他拒绝在伪造的声明上签字,为此失去了工作,离开了热爱的外科医生职业,不得不为了生活沦为一个玻璃擦洗工。

特雷莎是个幸运的女人,她遇到了一个甘愿为她改变轻松生活的男人,从这点上来说,不管托马斯以前是怎样的放荡不羁,托马斯的爱是伟大的,超过了特蕾莎。当特蕾莎看着在乡间修理卡车的托马斯,“托马斯老了,头发花白,动作笨拙”,这一刻她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私,托马斯是为了自己才变成这样的。但对托马斯来说,虽然生活不乏重负,但因特蕾莎的陪伴,乡间朴实的生活,才有了灵魂的轻盈与幸福感。最后两人双双死于一场车祸,虽然书中没有进行描述,是从他人口中得知,但我想,那时的他们是幸福的,他们永远不会分开了。

“卡列宁的微笑”一章应该是这部小说的点睛之笔,让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无限的高度。卡列宁虽然只是一只狗,但给特雷莎带来了很多的欢乐,陪伴她度过那些痛苦不安的日子。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卡列宁还在忍者病痛,尽力让主人高兴。她对卡列宁的爱是美好的,无私的,甚至超过了对托马斯的爱。

生命的轻与重是辩证统一的存在,人们往往避重就轻,逃避前者,看似一身轻松,实际上这样的“轻”缺乏责任感,毫无意义。而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会获得更多的踏实幸福感。

看完这本书,我完全没有了初看时的轻松,一缕深深的悲凉感袭入全身。无论你拥有怎样华丽或凄惨的一生,都将最终走向虚空。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摆脱重负,向往宁静、美好的理想乡村生活。那么,之前的苦苦奋斗是为了什么?是无尽的欲望,欲望给人去追逐的动力。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虚无追求,才有了最终理性的回归吧。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