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在平凡中闪亮——读《故宫营造》
——读《故宫营造》
一个多月以来,利用每晚入睡前的二十多分钟,一字一句、一章一节地读完了《故宫营造》这本书。合上书,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偌大而庄严的故宫大院里慢步走着、看着,神情专注,若有所思,不时停下来在笔记本上记些什么。故宫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心。这位老人,就是在故宫工作了74个年头的文物专家、《故宫营造》的作者单士元先生。
《故宫营造》这本书是2015年好书推荐榜单上的书籍,为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的学术随笔集,除了第一章介绍单老平生之外,其余章节全都是写故宫的历史、布局、各宫殿结构、砖瓦木材、皇族起居等,配有131幅故宫建筑图片,图文并茂,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位文物专家对故宫的熟悉、热爱和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精益求精。
说起单老对文物研究保护工作的执着热爱、精益求精,书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有两个例子让我回味不已。一个是单老退休后仍然坚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都要到故宫走一走,看看施工现场,跟工匠们聊聊天。有一次他看到刚进院的工程队的青年工人在搅拌水泥白灰等施工材料时开足水管后就走到一边扎堆玩笑去了。他走过去笑道:“搅拌施工用料时不能马虎,比如吃芝麻酱面,调料时先少倒点水,慢慢调出香味来,然后一边加水一边调,这样才好吃呀。搅拌施工用料也是一个道理,否则就会造成事故。”一番生动形象的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不但改掉了不良操作习惯,还经常向单老请教。
单老在故宫工作74年,每天巡视时,只要发现像文物的东西,不管是残砖断瓦,还是旧柜门木雕花,也不管是扫进垃圾堆的,还是扔进柴火房的,他都拾起来交到古建部资料室,细细研究。一次故宫修厕所时从地下挖出一件方砖,正中印有“细泥足尺七”五个大字,单老请人搬回办公室,仔细研究它是何时何处烧造、砖质如何等等。有人问他拾这些破烂干嘛?他语重心长道:“故宫是原明清皇宫,一砖一瓦一张纸片都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认识、研究。”这些事情足以反映出单老对待文物研究保护工作的细心、耐心和用心。
阅读这本书时,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是什么让单老对枯燥的古建工作如此热爱、如此执着?看完最后一页,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平静、专注、坚定、责任感、自豪感和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单老七十余年人生里与故宫相伴相守、钻研学问,使“故宫学”不断发展,越来越有成为显学的趋势。
“工匠精神”,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这个词,大家都在讨论。在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今天,我们确实很需要工匠精神,让脚步慢下来,让目光专注起来,让心思沉静下来,把精力凝聚到手中的工作和热爱的事业上,潜心钻研,精雕细琢。也许你会问:“我干的是普通、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没啥技术含量,哪需要精雕细琢呢?哪能跟单老比呢?”我建议你去看看“国宝级保洁工”新津春子、“寿司之神”小野二郎、香奈儿首席鞋匠、“捞纸劳模”周东红的故事,看看他们是怎样把打扫卫生、捏寿司、做鞋、捞宣纸这些事情做到极致的,看看他们是怎么用一颗沉静的心在每一处细节上精心打磨、不断创新的。
《故宫营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最闪光的地方,那就是对工作的投入与专注、责任感与自豪感、始终如一与精益求精。这恰恰是人心浮躁、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时代所匮乏的。
煤矿文联动态
-
11月19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煤矿文化管理干部和文... [详细]
-
10月18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矿文化艺术... [详细]
- 2024年《阳光》杂志工作会议在泉州…
- 川煤杯2024年“煤炭纪实”报告文学…
- “中国平煤神马杯”第三届全国煤矿…
- “山西焦煤杯”第二届全国煤矿文化…
- 中国煤矿文联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