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思考中升华——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苦难从来就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平静。饱经苦难的作家史铁生是在奈何桥上感悟过生与死的,所以《我与地坛》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技巧上看,都显出了异乎寻常的平静,意蕴深沉,富有哲理。
孤寂的地坛,一个人15年的世界,这里面包容着生命,更包容着自然和精神。15年苦苦地思考,让绝望到底的作者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命运永远是对的,此处的不公总有彼处的公正来替代。罪孽和福扯总是相形并促,永不分离。”于是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时隔多年,重读《我与地坛》,作者释然面对苦难的大度彻悟依然令我肃然起敬。
关于死,作者在文中给出的结论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一种怎样的释然,这释然又如何是常人轻易悟到的。
喜欢史铁生的文字,他的文字蕴含了一种特殊的冷静,这使得他的作品展开方式永远是那么的从容。冷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作者在《我与地坛》中写了这样一些景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我以为这些景象实质就是我们众生欲解脱的心相,更准确地说是作者的感同身受。同时,作者还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妹妹的关爱,这些丰富的感情很好地拉近了人的距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鼓励着我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细细品读会发现,《我与地坛》细腻平淡却处处渗透着作者独特视野和联想的记叙,仿佛我们心中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心底的生活。作者在记叙园中十五年物似人非的变化的同时,也把重重追问的答案呈给了我们:我们不能决定出生,只能接受它和随之而来的死亡,而生命中太多境遇充满了不定,而生命的本质,就是虚无。这些对生命终极问题深刻而独到的探询,让《我与地坛》超越了一己悲欢,具有一种阔达的精神境界和人性内涵。
海德格尔说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说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那片静谧的荷塘,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那么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则是——地坛。是地坛让史铁生超越了个人的痛苦,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这个生命在最后不是走向世俗的轮回,而是走向了光明的无尽的解脱之境。
如果说读苏格拉底的《理想国》,可以让我们学会思考生活的能力,读《论语》,可以让我们找到文明的道德训诫,那么读《我与地坛》,则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更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
在《重病之时》里,史铁生这样写道:“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能否听出/ 往日已归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 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看得出此时的史铁生已非《秋天的怀念》中那个颓丧的乱发脾气的史铁生了,他已然完成了他生命的涅槃。改变史铁生的不止是时间,更是一种生命的历练!在肉体的躯壳里,史铁生只能瘫坐在轮椅里;而在灵魂的世界里,史铁生绝对是站在我们仰望的高处。
敬佩作家史铁生。他用残缺的身体,道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颠布散热烈朝晖之时。”是啊,每一个生命,就是每一颗太阳。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价值和光辉,就算暂时或长久地处于人生的低谷,也应当尽力地点燃希望。我深信: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
煤矿文联动态
-
202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煤矿文联走进山西古交市... [详细]
-
【广泛深入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2024年元旦、... [详细]
- 中国煤矿文联“万福迎春”文艺志愿…
- 中国煤炭报:川煤杯2024年“煤炭纪…
- 第六届中国煤矿艺术节“淮北矿业杯…
- 《“特别能战斗”新时代煤矿工人之…
- 煤矿邮协3部作品在中国2024亚洲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